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孔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02271
  • 作      者:
    (美)金安平(Annping Chin)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卖点:<br>    1.《合肥四姊妹》的作者、美国著名史学大师史景迁夫人金安平的又一部力作。<br>    2.专职译者黄煜文,译文准确优美,几近完美。<br>    3.对孔子这个人物的解读,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重新认识、评价,从而对国学有一个更为清楚的理解。<br>    4.《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的设计秉承《前朝梦忆》的设计风格,也是精装,书味十足,令书痴者把玩不已。
展开
作者简介
    金安平,毕业于密执安州立大学数学系,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中国思想的博士学位。金安平曾任教于卫斯连大学,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历史系。著有《中国的孩子》(Children of China: Voices from Recent Years)、《戴震论孟子》(Tai Chen on Mencius)与《合肥四姊妹》(Four Sisters of Hofei)。与先生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合著有《二十世纪的中国》(The Chinese Century: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她的研究领域涵盖儒家、道家与中国思想传统。
展开
内容介绍
    《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有别于“百家讲坛”于丹版的《论语心得》,金安平版的孔子传,遍览中国古代经传注疏以及新出土的文物,考证严谨,评论公允,不媚俗地故做惊人之语,也不诋毁曲解或盲目推崇他的思想。作者回归史料典籍,描写孔子一生行谊;不讳言孔子个人好恶及其在鲁国内乱中的角色,何以步下政治舞台不情愿地成为职业教师,甚而浪迹天涯。<br>    孔子的家庭、教学、淑世的理想,在《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里详实呈现,栩栩如生,并论及孔门弟子、其他思想家、后代史家的孔子形象等。作者游历孔子的故乡,引领读者体会孔子个人最基本的生命感受:在巨变时代中如何自处,如何思考等,让孔子褪去“圣人”装扮,充满“人味”。
展开
精彩书评
    金安平克服万难,使我们得以理解圣人的人生、作品与话语。如同苏格拉底与耶稣,孔子留下许多语录,句句蕴含深奥微妙的智慧。金安平协助我们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br>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br><br>    虽然作者惊叹于孔子思想的永恒价值,但她仍试图以人生历程的方式展现。本书阐述的虽然不是永恒而唯一的“真实”孔子,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以及我们心中的真实孔子。<br>    ——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
展开
精彩书摘
    正当孔子的政治事业达到巅峰,他突然辞去官职,带着绝望的心情与少许盘缠启程周游列国。那年是公元前497年,孔子54岁,在故乡鲁国担任司寇。辞官的决定就此结束孔子的公职生涯,但当时的他未能预见。<br>    长久以来,孔子一直想取得接近高层的职位,但他的理由非同一般。孔子追求的并非更多的俸禄或更大的权力,而是实现高尚目的,但为了达成目标,他需要更大的政治力量。司寇只是中级官员,担任该职的孔子偶有机会觐见国君与参加朝会。然而真正与他往来密切的是直属长官上卿。孔子必须借由上卿的引荐,才能受到国君重视与参预朝政。公元前497年,定公为鲁国国君,季桓子为上卿,而孔子是季桓子下属。<br>    没有人确知孔子为何在那年辞官。他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爬上当时的官位:从在季桓子封地管理粮仓与牲口开始,一路努力,先晋升为中都宰,然后成为司空,最后被任命为司寇。在中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领有俸禄的职位并不罕见,但令人垂涎的职缺多半掌握在以世禄维生的贵族手里。孔子虽然勉强跻身贵族之列,然而他的出身使他难以打进特权团体。《史记》提到,孔子祖先是宋国孔氏,这个家族拥有荣衔,出过几位杰出的宋国卿士。1但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宋国孔氏遭受政敌痛击,此后一蹶不振。影响所及,有些孔氏家族成员移居鲁国,其中包括孔子的曾祖父。孔子出生时,长久定居鲁国的孔氏已经以鲁人自居,但他们也因此丧失祖先在宋国享有的世袭荣衔与特权。此时的孔氏只是比庶民高一个阶层的“士”。<br>    春秋时代这类人物很多,他们位居贵族底层,却以身为精英及受过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自豪。这些人知道自己具有优越家世,但家道中落,留给他们的资产仅存教育。他们获得任用与收入的唯一方法,是运用既有的知识与技能。正因如此,他们的生活充满不安情绪,如果未能精通任何一艺或六艺俱备,可能沦落到贵族阶层之外。孔子时代的士既勤奋又有弹性,他们可以担任战士或官员: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既是鲁国的战士,也担任过邑大夫。<br>    孔子的母亲在公元前552年或公元前551年怀了孔子,此时叔梁纥年事已高,除了元配为他生的九个女儿,小妾还生了个足部有缺陷的儿子。尽管如此,叔梁纥仍设法说服颜氏家长把十几岁的女儿嫁给他,为他生子。司马迁写道:“〔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3然而,早期没有任何文献解释为什么这对夫妻要“野合”。有人认为,叔梁纥向颜氏提亲之前已经结束第一段婚姻,因为元配未能生下男性继承人,此外,他也赶走了小妾,因为她生下身体残障的儿子。如果颜氏女真是他的合法妻子,为什么婚礼会在如此不自然的地方举行?难道就某方面来说,他们的关系被认定为不正当?结束野外的婚礼后,司马迁又说:<br>    〔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br>    孔子才3岁,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去世时,孔子还很年幼。孔子18岁娶并官氏之女,妻子很快为他生下一子,之后又生下一女。<br>    孔子的身高超乎常人,据说他“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5。高大的身材意味着引人侧目。然而孔子从未试图夸耀自己的形象或能力。他不介意告诉别人自己“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第六章)。孔子不认为君子需要如此精通于卑贱之事,但他别无选择,因为他“少也贱”,无法如显赫家族的年轻人那样轻松觅得官职,也无法光凭自身努力就获得任用〔“吾不试”(《论语·子罕》第七章)〕。因此,孔子继续工作并且耐心劳动,也逐渐从管理粮仓与照顾牲口的小官晋升到比较重要的政府位阶。<br>    孔子担任司寇时,身旁已经有一群追随者,其中包括子贡、颜回与子路。这些人绝大多数缺乏开创事业的资源。即使他们出身富贵之家,如果不是嫡长子,父亲过世之后也只能分得微薄的遗产,难以维持生计。他们于是向君子拜师学艺,希望有朝一日培养出君子的德性与能力,从而自力更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必须仰赖老师的物质援助与人脉来开拓政治事业。弟子相信,孔子可以让他们跟他一样走上仕途。他们就像手工业的学徒,要花上数年的时间跟在老师身旁,以他为榜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犹如对待生父。6他们选择追随孔子,孔子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家长。因此,当孔子于公元前497年决定离开鲁国时,他放弃的不只是职位,还可能失去所有弟子。<br><br>    周初历史验证孔子的首段陈述精确无误。先是周文王揭开推翻商朝的序幕,而后武王接续志业,于公元前1045年在东方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而死。然而,武王返回西方并于渭水畔建立都城后才两年时间,疾病便夺走他的性命。武王的儿子与孙子在位时,“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br>    “天下安宁”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努力所得的成果;从历史记录可以得知,周初诸王曾经遭遇不少麻烦。武王去世时,太子成王还是孩子,柔弱未经世事的他难以巩固迅速而意外取得的天下——事实上,周朝仅凭一场胜仗就建立了。即令天命所归一“天降丧于殷”,“我有周既受”,也不表示周能永保天命不坠。在这个关键时刻,武王的弟弟周公起而自命“摄政”,担任侄儿成王的“屏幕”。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心怀怨望,于是在东方掀起叛乱,这场长期战事险些倾覆了周朝。’战争结束后,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为防东方再起乱事,周公想了一个计策。他派遣天子宗亲驻防东方战略要地,并且要求他们带着西方故地的百姓一道永久定居。借由地区殖民,孔子勾勒出诸侯与天子的关系。周公为周天子设计的蓝图——封建制度,将成为周朝统治天下的基础与傲视后人的成就。<br>    封建制度在周朝初年如火如荼地推展。通过分封诸侯,成王与康王得以从偏处西陲的首都向天下发号施令,并且在王朝初建、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将帝国的规模与势力进一步向东扩展。成王与康王将礼仪与王命融为一体,每当他们任命王族成员前往东方建立殖民地时,总会在首都齐聚百官,举办飨礼与射礼。’仪式进行时,由史官记录整个流程,他们会记下王命的颁布与君臣的对话,其中也包括仪式的描写。册命礼结束后,受命者携带命书启程赴任,他们通常会将所受的王命铭刻在青铜器上,以纪念这个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周朝前六十年的金文证实传统的观点,当时是个“天下安宁”的时期;金文也显示,周天子当时完全掌控了礼仪的主导权与军事的决策权。因此,孔子将这两件事结合确实有其根据: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r>    到了公元前10世纪,周朝开始走向衰微。昭王穷兵黩武,却在征伐南方荆楚的战役中尽丧六师。继承者力图重振王师,但已无法重拾昔日的自信与勇气。这也意味着非华夏民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挑战周朝权威。<br>    异族入侵的威胁与日俱增之际,东方各诸侯国也开始思索自己该坚持多少自主权,该放弃的又有多少。这些诸侯绝大多数与周天子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然而时光流逝与地理之隔让这层纽带变得过于淡薄。公元前10世纪下半,穆王发现封建的效忠关系越来越脆弱,他决定进行制度改革,而这意味着政府的性质将就此改变:原本完全由世袭贵族组成的政府,改为任命世袭贵族以外的人士担任官职,并且吸纳具有知识与行政才能的男女进入政府。。这项改革对于西方的周天子朝廷与东方的各诸侯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几百年后,鲁国国君任命孔子为大司寇,因为孔子在基层职位的表现已充分证明他能胜任这个官职。简言之,孔子取得官职的途径不是世袭,而是个人才能的表现。<br>    中国制度史在穆王时代出现转折,然而他的改革未能让周朝免除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也无法使周天子重拾往日荣光。就连首都附近的贵族也对支持天子感到意兴阑珊,天子于是只能以土地作为交换,号令贵族勤王或冷淡地宣示效忠。周天子不向臣民征税,王畿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随着天子领地缩减,财政问题也渐形严重。<br>    我们从传统史料与金文中得知,到了公元前9世纪,有些诸侯(尤其是鲁国的邻邦齐国)已经准备好利用战争来挑战周天子的权威,特别是当周天子企图干涉诸侯国的内部事务时。解决诸侯国的继承问题与各项危机固然是天子专属的权力,但前提是天子必须拥有与其地位相符的权威与尊严。从早期史家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周天子已不具任何权威或道德支配力,甚至也无法维持昔日的地位。周天子既然需要诸侯的援助,举手投足之间不免类同封臣,其高不可攀的形象既已破灭,自然逃不过受人摆布的命运。<br>    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这位君主如动物般遭人猎捕并宰杀于骊山之下,事件起因于政敌勾结西北蛮族进京掠夺宫城。幽王遇害后不久,诸侯协助太子重建朝廷,并且迁都到位于中原的东都。新即位的平王实力薄弱——他远离故地,既无军队又无领土。诸侯给予平王身为天子所需的一切物品,但他的军队、土地与政治筹码较诸历代先君却极为微小。诸侯提醒平王,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礼仪责任上,此时的天子只成了一种象征。<br>    ……
展开
目录
致 谢<br>中国朝代表<br>孔子时代各国形势图<br><br>序 言<br>导 论<br>第一章 去鲁<br>第二章 世卿与国政<br>第三章 弟子<br>第四章 周游列国<br>第五章 返鲁<br>第六章 教学<br>第七章 生死之礼<br>第八章 捍卫者<br>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