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老娘紧搂小弟刘武通哭的场面,汉景帝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做你的王,我做我的皇帝,亲兄弟怎么会搞成生死敌人呢!
四年之后,刘武暴病而死。
窦太后听到刘武的死讯后悲痛欲绝,她指责汉景帝杀死了亲弟弟。至于刘武到底是怎么死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为了堵住老娘的嘴,汉景帝把梁国分割给了刘武的五个儿子,让五位少爷并肩做王。从此强大的梁国和野心勃勃的刘武共同消失,藩王的强势彻底被汉景帝铲除。
周亚夫得势是从平定吴楚叛乱开始的,他得罪汉景帝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当时汉景帝让周亚夫去解救梁王刘武,周亚夫拒绝执行汉景帝的命令。由于需要周亚夫平乱,汉景帝容忍了他的强硬。
因为坚持自己的作战原则,周亚夫不仅得罪了汉景帝,还得罪了梁王刘武和窦太后。窦太后对周亚夫不去援救刘武的行为很不满意。
给皇帝工作,还因为工作得罪皇帝,周亚夫这工作做得有什么意义呢!
固执、自我、政治视野狭隘是周亚夫致命的缺陷。他的缺陷也就注定了他考虑问题的片面性。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指的就是周亚夫这类人。
汉景帝和周亚夫刚好相反,他思考问题类似水波的扩散,能推广到无限大的范围。
等周亚夫击败了吴楚叛军,汉景帝对他倍加恩宠,最后还提拔周亚夫坐到了丞相的位子上。对于大臣而言,周亚夫的势力已经到顶了。
其实周亚夫是汉景帝厌恶的人,汉景帝之所以尊崇他,表扬他的战功,是在演戏给天下的官吏看。只要拼命为我汉景帝做事,我汉景帝就会重用尔等,这是汉景帝通过尊崇周亚夫打出的广告。
汉景帝极力捧周亚夫还有更深的企图,那就是加速周亚夫的灭亡。汉景帝可以不找周亚夫的麻烦,但是凭周亚夫偏激的个性,他会自己制造麻烦。到那时汉景帝就有了灭掉周亚夫的借口,而且还不至于让众下属看出自己在卸磨杀驴。
周亚夫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干涉汉景帝的家事。
当初,汉景帝想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极力反对汉景帝废太子。作为第一权臣,周亚夫应该在皇帝废太子的事件中保持沉默,毕竟这是皇帝的家事,而且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不管周亚夫在废太子这件事上持什么态度,都是得罪人的举动。反对汉景帝废太子,争太子的王皇后母子会不高兴;支持汉景帝废太子,万一汉景帝改变主意不再废太子,周亚夫又会得罪太子刘荣。
周亚夫干涉汉景帝废太子,就是在拿自己的锦绣前程开玩笑。
因为周亚夫考虑问题偏激,所以他以大无畏的精神跳进了汉景帝废太子的火坑。
汉景帝最终废了太子刘荣,立王皇后的儿子刘彻为太子。因为周亚夫死保废太子刘荣,所以王皇后一派把周亚夫看成了最大的政敌。
伴随王皇后在汉景帝那里走红,这个女人开始大肆诋毁周亚夫,她要在儿子刘彻接管帝位之前扫除最大的反对派。
在汉景帝处理刘武刺杀袁盎这个案子上,周亚夫终于做了一次好好先生,没参与其中。
刘武无罪释放,窦太后很感激王皇后的大哥王信,于是建议汉景帝封王信为侯。
汉景帝也有封王信为侯的想法,只是王信没什么功劳,汉景帝担心贸然封王信为侯众大臣会不服气。
因此,他找来周亚夫商量这件事,希望周亚夫能带头提议封王信为侯。原则性极强的周亚夫立刻否了汉景帝的想法,他搬出刘家的祖训来教训汉景帝。那就是“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
汉景帝很生气,心里暗骂周亚夫:让你装次傻怎么就这么难呢?丞相的位子是我给你的,不是我祖宗给你的。你竟搬出老祖宗来压我!
周亚夫太自我,自我的人容易专横,专横的人肯定会让周围的人不舒服。汉景帝已经被周亚夫的专横压得忍无可忍了。
但对于封王信为侯这件事,汉景帝必须忍下这口气,这不是办掉周亚夫的理由。
没过多久,汉景帝收拾周亚夫的机会终于来了。
匈奴单于手下的一个藩王投降了汉景帝,有大臣建议封这个匈奴王为汉朝的侯,用重赏的办法招降匈奴人。
汉景帝赞同朝臣的提议,这次他不再单独征询周亚夫的意见,而是召集满朝文武讨论。周亚夫带头反对,他说:“匈奴王背叛主子的行为是不忠,陛下如果封他为侯,就是奖赏做臣子的不忠。”
汉景帝不再给周亚夫留面子,因为周亚夫总不给他留面子,他当众否了周亚夫的提议。汉景帝此举令权势熏天的周亚夫很尴尬,没过几天周亚夫就提出了辞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