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9542
  • 作      者:
    劳承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美学,只有心性文化体系中“天人一体”、礼乐交融的乐学(儒家主人乐,道家主天乐)。此即中国美学。
展开
作者简介
    劳承万,男,1936年生,广东化州人,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西师大兼职教授,上海师大中国美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论著有《审美中介论》(1985/上海文艺)、《审美的文化选择》(1991/上海文艺)、《美学文艺学逻辑体系探索》(1996/天津古籍)、《诗性智慧》(1997/河南人民)、《朱光潜美学论纲》(1998/安徽教育)、《康德美学论》(合著)(2002/中国社科)、《中国诗学乐器论》(2010/安徽教育)。另主编美学文艺学教材和丛书各一套。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以中西方美学为广阔背景,史论结合,提出了中国古代美学学科新形态: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美学(对美的哲学研究),只有乐学,即礼-乐文化体系中的乐之哲学。作者认为,这种乐之学即可囊括西方美学,而又高于西方美学。《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梳理了中国礼乐文化精神之历史进展。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上古史官源自黄帝,后世传统规范成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严格职能。宇宙和人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汇聚于左右史之实录中。其次,中国上古史官一身三任,既为统治者(首领),又为巫师(通天人一体者),又为客观记载的史官,“经验-思考-观念”萃于一身,以待独创之具形。“盖史官者,经验之府,观念之所从出也。由五典五悖(载长老言行),至五礼五服五刑,即明由史官所见之观念形态,自始即为一道德政治的形态,紧系于集团实践而生出者。而如此所引生之观念,又必切于人而通于天,故于典日天叙,于礼日天秩,于服日天命,于刑日天讨。凡范围实际活动的规矩典则,皆直接由道德政治的集团实践中而予以理性的根据,故皆日天,即宋儒所谓天理也(注意:古之根据于‘理’者,即日根据于天——引者注)。亦即可于此而直接透视-道德的理性实体。而此实体又不远乎人。故于聪明虽日天,而又日‘自我民聪明’,于明威虽日天,而亦日‘自我民明威’。”牟先生之结语是:“就史官之职掌所确定之观念形态,可以‘掌官书以赞治,正岁年以叙事’两语括之,而此两语之大义,即为‘本天叙以定伦常(德),法天时以行政事(智)’。”①中华民族精神观念之“定伦常”/“行政事”,均是“本天叙”与“法天时”(即“德/智”之源),这是中华民族之“天人一体”观念发生之总源头。括而言之,这就是由上古史官依据集团实践方式,所凝定了的“观念之具形”。牟氏的“观念之具形”论,是黑格尔“理性实体”(即精神实践)与亚里士多德“形式”因在中华民族精神观念之集团实践中,走向“一本万殊”之理论创造。
    概而言之,中华民族精神观念在原始阶段之“具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意识之阈限为对峙性的“天人一体”之高远境界,二是精神、意识之动力契机是本善向上之道德仁心。
展开
目录
一 楔子
(一)“盘古开天”——全部中国学术文化精神由此悟人
(二)“孔颜乐处”——心性哲学与乐学之交融
二 导论
(一)中西美学学科理论形态之区别
(二)牟宗三对美学学科形态的新思考:真善美之分别说与合一说
(三)中华民族只有“乐学”而无,“美学”
(四)研究中国古代“乐学”(美学)之方法论

上篇 心性乐学(美学)发生之哲学——文化基础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发生之源头
一 三书说与艺术/审美意识之萌发
二 “骨卜-养蚕业-装饰艺术”三种东方典型因素:中国人之完满生活意蕴

第二章 “天命(天道)一心性(人道)”相贯通:恒久之“安身立命”(内在而超越)
一 历史之缘由——“通天”意识
二 “天命-心性”哲学相贯通及其历史渊源
三 “天命-心性”相贯通之纯理方式

第三章 血缘五伦系统——情理相融合的有序稳定结构
一 何谓血缘五伦关系
二 中国道德、艺术、审美之文化根系:亲情意识
三 “天地君亲师”之“血一贤”综合系统
四 西方“自我意识”与中华民族“血缘意识”之大别

第四章 十六字“心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
一 心/脑之别
二 何谓十六字“心诀”
三 十六字“心诀”之诸环节及其历史形态
四 心性流程之中间环节:“知几”功夫论
五 由功夫论对西方哲学史之反思

下篇 心性乐学(美学)之构建流程与形态
第五章 “礼一乐”文化之社会存在方式与心性乐学(美学)之发生
一 何谓“礼一乐”
二 礼/乐之源
三 “礼一乐”文化体系中之三大命题与乐学(美学)的关联
四 个体满身之“乐”以人其心
五 乐之心性哲学(美学):“礼一乐”精神之形上化
六“乐记”之审美精神
七 荀子之“礼/乐”论:“尽理”之乐学
八 中国儒墨道三家在原典时期之“乐学”形态
九 “乐学”之纲目体系区别于西方之逻辑体系

第六章 血缘与亲情:天伦之乐
一 亲情心性与天伦之乐
二 性、情交融之乐
三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四 “情”与美学诸问题之批判

第七章 圣人论:心性乐学(美学)之最高创造形态
一 何谓圣人
二 圣人形态之特征
三 圣人心性之类型
四 圣人形态是中国乐学(美学)之完善形态

第八章 境界论:心性乐学(美学)之最高形上形态
一 境界之缘起
二 上古器物之“型制”所显示的空灵境界
三 上古时代经典文化因素所显示的空灵境界
四 象形文字与易卦构造中所形成的空灵境界
五 道家之“境界形态形而上学”

第九章 中国古代乐学(美学)之文化基因
一 中西方“文化-知识”结构之大别
二 西方“以理(概念)说理”与中国“以事说理(言意)”之大别
三 以“形”人心与以“事”言理的文化基因
四 文化基因之序列形态:“言-象-意”系统
五 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文化基因链
六 道家“游心-虚无-寂静”之文化基因链
七 中国文化基因之总汇(六经)与“道-圣-文”之整合范式
八 本章结语
全书简要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