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戏曲文物与戏剧形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49661
  • 作      者:
    元鹏飞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元鹏飞,男,1974年生,河南汤阴人。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和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独立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多次荣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和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三等奖项。在中华书局和人民出版社各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文艺研究》、《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戏曲文物与戏剧形态》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通过对河南省宋金戏曲文物的考察研究,揭示戏曲文物宋代河南为多,金代则山西省为多的地域分布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通过这一原因揭示出我国古代戏剧形态发展演化的原生动力在于民间赛社等活动。
  二是对中国古代戏剧舞蹈化扮演形态的考察,一方面通过对舞蹈自身演化的分析,对戏剧与舞蹈的内在联系予以发掘。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具体表演手段的叙事化历程的分析,具体而微地揭示这一顺理成章的历史过程。深入论证了舞蹈演出对中国戏剧形态的塑造和深刻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伎艺化歌舞”是中国戏剧形态的核心的观点。
  三是体现作者以小见大、步步为营解决具体问题学术理念的有关元杂剧的个案研究的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承认在宫廷演剧和瓦舍勾栏商业演出的同时存在着这样一个层面,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宋初从四川“执艺之精者一百三十九人,人与籍中”之后,四川仍能盛行带有地方特色的“川杂剧”。因为戏曲的生存发展之根就扎在这一层面。1126年,女真铁蹄踏灭了汴京的繁华,金人随之掳走了一批汴京瓦舍勾栏与宫廷艺人。同时其他艺人则随圣驾南逃临安,但由于这批南逃艺人脱离了中原地区滋养其发展的民间演艺层面,所以最终在元灭南宋后成为了宋王朝的殉葬品,就此销声匿迹。与此成对比的是,同样在南宋才发展起来的南戏,在温州一带虽少人关注,却因为扎根当地民间,不仅没有被朝代更迭的历史事变摧残消亡,反因吸收了元杂剧的成熟养分,最终到明代崛起为一代传奇艺术。同样原因,北方民间并没有因汴京残破,瓦舍勾栏不复当年盛况,而使戏曲发展的脚步停歇,戏曲文物在缺乏文字资料记载的条件下,反而更繁夥的出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这其中,被掳的、逃散民间的都城艺人对三河地区原有表演艺术的精致与提高起了一定作用。金代行政区划的重新设置使三河地区重归一路,也无疑为汴京宫廷都市杂剧艺术与三河当地民间表演技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所以,深厚的民间演艺传统,才是河南宋金戏曲文物戏曲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里,我们所谓的民间社火赛社演剧和神庙节庆祭献演剧的层面,与宫廷献艺、瓦舍勾栏商业性演出的层面不仅不是截然分开、相互对立的,恰恰相反,二者是联系紧密、交流频繁的,且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他们之间还有所重叠,构成相互包容关系。然而,二者之间又确实存在着发展途径、生存背景、影响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其中民间赛社演剧和神庙祭献演剧到今天仍有其生命力,而成熟的戏曲样式之发展形成,也从这一层面汲取了许多养分。有些地方戏正是产生于此一层面。可见这一层面有其存在、发展的规律。
  以往的研究中,人们也注意到了两个层面之间的联系,但对其研究却远远不够。宋金戏曲文物在河南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其与史料记载相脱节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第二层面的基础地位和生命力之顽强:在临安盛极一时的杂剧最终消亡了,土生土长的永嘉杂剧却更芬芳吐艳;而且与临安上演的杂剧同出一源的金元杂剧由于扎根第二层面,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迅速呈现新的面貌,最终形成了横空出世的元杂剧。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上编 河南省宋金戏曲文物考论
一、河南宋金戏曲文物研究现状
二、宋金戏曲文物概况
三、宋金戏曲文物考察综述
四、宋金戏曲文物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五、论宋金戏曲文物成因与戏剧形态的发展

中编 舞蹈与戏剧形态考论
一、舞蹈与戏曲关系考述
二、叙事舞蹈伎艺考
三、舞蹈与戏曲的发展
四、论歌舞的“伎艺化扮演”

下编 元杂剧新论
一、元杂剧特殊的脚色制
二、元杂剧中“想象的共同体”
三、西厢记故事的演化与莺莺形象
四、元杂剧涉商剧目探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