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给孩子的第一本心灵成长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707108
  • 作      者:
    范玲玲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给孩子的第一本心灵成长书》是一部告诉2亿中国父母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之作!
  在注重家庭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再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更着眼于孩子的心灵成长,确保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使自己的孩子在拥有健康身体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心态。
  其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试想,一个没有爱心、不懂珍惜、没有梦想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学习好、身体棒呢?如果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势必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如果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势必会是一个空有其表的人。心灵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只有心灵美的孩子,将来才能成材。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灵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教孩子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已经成了重中之重。
  《给孩子的第一本心灵成长书》以教育的实际出发,紧扣父母关心的重要问题,全面总结了滋养孩子心灵的关键点,以及如何让孩子富有爱心、懂得感恩,学会宽容、乐观地生活等,给予父母实用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位父母都能够读得懂、用得上。
  现在,让我们走进孩子神秘的心灵花园,用心去认识、感受、理解,并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吧!
展开
作者简介
  范玲玲,教育学博士,儿童教育专家,现专职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作者熟悉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出版有多部有影响力的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给孩子的第一本心灵成长书》是一本给介绍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使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家庭教育书。《给孩子的第一本心灵成长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爱心、感恩、宽容、乐观、自信、诚信、谦虚、独立、责任以及梦想等方面,来介绍父母在培养孩子形成美丽心灵的时候,应该如何做、遇到问题怎么办、为什么要这么做等。
  全书的理念为:关注儿童心灵成长,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比身体成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关爱儿童成长,抚慰孩子心灵,用温暖、快乐、智慧、童心浇灌出孩子心灵成长的嫩芽,告诉他们爱、勇气、亲情、坚强的真谛!
  《给孩子的第一本心灵成长书》案例生动,分析合理,适合每一位父母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爱心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
  爱心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也是社会的灵魂。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夜。”一个没有爱心的世界,是一个黑暗、冰冷的世界;一个没有爱心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没有爱心、不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是一个可怕的人。因此,不要吝啬自己对他人付出爱心,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献出他们的爱心,并对孩子从小进行爱心教育。
  一天,8岁的孟迪放学回到家,脸上阴沉沉的。妈妈发现他有些奇怪,便过去问:“小迪,怎么了?做错事被老师批评了吗?”
  “不是。我们班的刘航得了癌症,不能来上学了。”孟迪说。
  “他会好的,你们要有信心。不是所有的癌症都不可治,对不对?”妈妈想不出什么话能让一个8岁的孩子理解生与死。
  孟迪想了一会儿,望着妈妈说:“可是,老师说他在做化疗,头发都掉光了。”
  “也许不久又会长出新的头发来的。”妈妈的心里泛起了一阵悲意。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明天想去医院看他……”没等孟迪说完,妈妈抢着说:“你们可以带些水果去,顺便问问他有没有需要的东西,我们会尽力帮助他。”
  孟迪忽然吞吞吐吐起来:“我们想……想一起剃个光头再去!”妈妈愣住了。
  这时,孟迪认真地看着妈妈,勇敢地说道:“带我去理发店,好不好?我要剃光头。”妈妈没有说话,沉默在一旁。孟迪接着说:“妈妈,这是我的主意。我跟周宇和赵章说,我们也把头剃光,好叫刘航放心。我们跟他一样,他就不怕了。”
  妈妈看着儿子,异常感动,决定陪孟迪去理发店。
  在理发店里,孟迪兴奋得手舞足蹈,骄傲地宣讲着他剃光头的目的。不一会儿,周宇和赵章也来了,他们的家长都以此为荣。理发师也被感动了,对他们说:“今天就不收你们理发的钱了。那个叫刘航的小男孩能有你们这样的同学真棒!”
  望着三个小光头,妈妈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回到家后,妈妈便对孟迪说:“小迪,妈妈有个好主意。明天去医院之前,请同学们来咱们家,我要送你们每人一顶帽子,你说好不好?妈妈相信你把帽子带去给刘航,他一定会喜欢的。”
  孟迪高兴极了,搂着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妈妈笑着说:“我的孩子,妈妈为你的爱心感到骄傲!”
  爱心教育能使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渺小走向博大。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孩子若能拥有一颗仁爱、善良的心,便能够懂得爱护弱小、孝顺父母、帮助他人等。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绚丽多彩、富有意义。
  爱心教育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会活得更自信、更快乐。孩童时期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此时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从小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让孩子拥有爱的高尚情操,培养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唤醒沉睡在孩子心中的爱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说:“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为养料。”爱是真挚无私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付出。爱心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富有爱心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
  为了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为了让他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得到周围人的爱与关怀,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爱心的培养,让他成为一个心中有爱、乐于助人的善良之人。
  “为什么孩子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呢?”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为什么我的孩子缺少同情心?”
  ……
  父母之所以有这些疑问,都是源于孩子缺少爱心。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小公主”“小皇帝”。由于受到父母过分溺爱,一部分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不关心他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次,某学校老师组织60多名学生乘车外出活动。学生们一上车就抢座位。由于人多座位少,有些人必须站着。带队的老师是最后上的车,竟然没有同学起身让座。
  有一位50多岁的女老师由于身体有病,站得腿都肿了,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同学给她让座。这位老师最后实在支持不住,准备坐在过道上。刚要坐,一位女同学就尖叫起来:“老师,您可千万别坐在我的书包上!”
  老师十分伤心,事后她说:“那个孩子是平时我最喜欢的小干部,真令我心寒。”当校长在家长会上讲这件事时,个别学生家长却说:“为什么老师不多租一辆车,还要让我的孩子让座?!”
  如今,唤醒孩子的爱心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关心、助人等方面的品行教育。其实,孩子并不是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等,使孩子的爱心得不到好的培养。孩子的爱心需要父母的爱心浇灌。世界五彩缤纷,人间丰富多彩,都需要有爱心的人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爱、珍惜爱、学会爱。
  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孩子天生就具备爱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1岁前就有对别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两三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其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而一些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却由于教育方式不当爱心却越来越缺乏。因此,父母要从孩子的时候呵护和培养他的爱人之心,对他进行爱心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爱别人并不是受任何人的指挥,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若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互相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既接受了爱,又善于给予爱。
  父母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他们坐到这里来吧!”再比如,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善良的品质。
  因此,在点滴生活中,父母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唤醒孩子心中的爱,让孩子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让自私自利离孩子远一些
  文学大师巴金先生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不在于索取。”
  现在有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比较自我、自私的习惯。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不但会让他遭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还会让父母也尝到苦果。让孩子放下自我,学会给予,放弃自私,学会关爱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给予中得到快乐,才能激发他们的爱心,使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再迈进一步。
  生活中有的人自私自利,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朋友为己所利用,用人时朝前,不用人时退后;别人是他友谊的附庸,他是居高临下的感情施舍者。这样的人在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作品中有过描写:
  从前,有个诚实的小伙子叫汉斯,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他非常勤劳,拥有一座村庄里最美丽的花园。汉斯有很多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叫大休,是个磨坊主。磨坊主是个很富有的人,他总自称是汉斯“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汉斯的花园来时,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篮子各种美丽的鲜花,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还拿走许多水果。
  磨坊主经常说:“真正的朋友就该分享一切。”但他从来没有给过汉斯什么回赠。
  冬天的时候,汉斯的花园枯萎了。“忠实的”磨坊主朋友却从来没去看望过孤独、寒冷、饥饿的汉斯。
  磨坊主在家里发表他关于友谊的高论:“冬天去看汉斯是不恰当的。人们经受困难的时候心情烦躁,这时候必须让他们拥有一份宁静,去打扰他们是不好的。而春天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汉斯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篮子鲜花,这会让他多么高兴啊。”
  磨坊主天真无邪的儿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让汉斯到咱们家来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给他一半。”
  没想到磨坊主却被儿子的话气坏了,他怒斥儿子说:“如果汉斯来到我们家,看到了我们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我们丰盛的晚饭,以及我们甜美的红葡萄酒,他就会心生妒意,而嫉妒则是友谊的大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说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但更是讲给父母听的。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虚假友谊也不少见,心眼实的人常被蒙蔽着,但他们终究会有识破真相的一天。
  杨阳曾是个有些自私的孩子。有一天上作文课,老师让写单元的大作文。他正写着,同桌周媛碰了碰他的胳膊,说:“杨阳,能借你的橡皮用一下吗?我今天忘带了。”
  杨阳一向不爱理这些问题,随口就说“我也没带”,便只顾自己继续写了起来。周媛失望地转过了头。看着同桌失望的样子,杨阳有些内疚,把橡皮从文具盒里拿出来,放到了周媛面前。周媛连忙说“谢谢”。杨阳心里也很高兴。
  从此,杨阳变得热情了,经常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要学会割舍,要懂得给予,这样才能体会到“雪中送炭”帮助别人的快乐。
  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呢?
  教孩子学会自我内省
  要想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就要经常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与心态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以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作为客观标准,同时必须加强学习,反省自己的过错,强化社会价值取向。让孩子从自己自私行为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找出问题并进行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教孩子多为他人着想
  要想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就要引导孩子多为别人着想,多做些利他的事。例如,为他人排忧解难、给希望工程捐款、关心和帮助他人等。平日里多做好事,可以从借东西、让座这些小事情做起,在行动中纠正过去那些自私的心理,并从他人的赞许中获得为别人着想的快乐。
  淡化孩子的物质欲望
  周末,妈妈带着萌萌去超市买东西。萌萌吵着让妈妈买糖果,妈妈说:“总吃糖对牙齿不好,不买!”萌萌哭闹着说:“我就要!我就要!”妈妈无奈,只好答应了。不一会儿,萌萌又看到了一盒卡通图案的巧克力,吵着让妈妈买。妈妈说:“你都有糖果了,不能要巧克力了!”萌萌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了起来,无论妈妈怎么说都不行……
  相信很多父母都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如果孩子对物质有强烈的占有欲,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自私自利心理。所以父母要尽量淡化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增强他们对精神产品的兴趣。
  父母最好少带孩子去逛商场、超市,而是多带孩子到书店逛一逛,或者带着孩子去看一些科技、文化展览,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走走看看,让他们的眼界变得开阔起来。
  此外,父母不要总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不要主动对孩子作出物质方面的承诺。即使孩子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父母也要慎重考虑,不可以一概或轻易地答应。
  教孩子一定要富有同情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私,社会也不成社会了”。一个具有同情心的孩子,可以体会到他人的情感,从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生活中,有些孩子富有同情心,喜欢主动帮助别人,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但也有孩子对别人的事表现得冷漠、毫不关心,认为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雪莉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冬日里的一天,妈妈带雪莉去逛商场。来到商场的时候,她们发现商场门口有一个小女孩正在行乞。
  妈妈就对雪莉说:“看那个小妹妹多可怜,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衣吗?”雪莉半天都不回答。妈妈又问:“你愿意送她一件衣服取暖吗?”
  这时,雪莉说:“不愿意!”妈妈说:“为什么呢?你看她都冷得发抖了呀。”没想到,雪莉竟然说:“她活该,谁让她没有钱!”
  这位妈妈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如此缺乏同情心。但是如果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难解释孩子们的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被娇生惯养,使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利益与得失,没有去同情他人的意识。这种成长环境对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更不利于让孩子得到他人的认可。
  6岁的琳琳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天,她跟爸爸一起在菜园里游玩儿。忽然传来小鸟的叫声,琳琳惊叫:“一只小鸟!”他们走近一看,是一只麻雀在水中挣扎。爸爸急忙把它捞上来,琳琳用手绢擦干小鸟身上的水,爸爸捧起小鸟父女俩急忙往家里赶。
  到家后,父女俩找来纸盒,铺上报纸,垫上棉花,在阳台上帮小麻雀建起了临时的窝。琳琳还在旁边放了些水和米,小麻雀渐渐地恢复了体力,开始扑棱翅膀。琳琳情不自禁地想再去摸摸它时,麻雀竟腾空而起,在阳台上盘旋,不肯落下。琳琳既高兴又有些失落,刚才还很乖的小鸟,转眼就无法亲密接触了。于是她央求爸爸把小鸟抓住,买个笼子养起来。
  爸爸问女儿为什么要这样,女儿说外面冷,而且小鸟很可能还会掉到水塘里。爸爸为女儿的同情心所感动,抚摸着她的小脑袋说:“你这样关心、爱护小鸟,小鸟听了都会感动的。可是如果我们把小鸟抓住,关在笼子里,它会不快乐的。”“怎么会不快乐呢?我会天天喂它米、喂它水,还会陪它玩儿。”“傻孩子,假如你是小鸟,当你失去了爸爸妈妈,远离了小朋友、小伙伴,孤孤单单的,无法跟其他小鸟一起唱歌,无法自由飞翔,就算有吃有喝,你会觉得快乐吗?”“不快乐。”“你会觉得幸福吗?”“不幸福。”“是啊,外面虽然冷,可那是小鸟的世界、快乐自由的世界、我们放它回家吧。”
  于是父女俩打开阳台窗户,目送小麻雀飞走了。
  同情心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爱之情感最本真的表现形式之一。孩子是弱小的,父母和整个社会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但是孩子不能只会接受他人的爱,也要学会爱他人。他们长大之后一样要把这种美好的感情传播下去,回报父母、亲人和整个社会,并关心和爱护下一代稚嫩的生命。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就会培养出具有同情心的孩子,正如琳琳对小鸟表达了朴素的同情心,并在爸爸的引导下提升了表达同情心的水平。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教育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呢?
  发挥好榜样的作用
  孩子同情心的建立,在于榜样的作用。尤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是孩子首选的模仿对象。孩子缺乏同情心,或多或少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比如,前面提到的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衣服借给行乞的孩子,她说出了种种理由,这也许就是受到身边人以往行为的深刻影响,或者是孩子曾经出现过的同情心被家长无意识地遏止了,使得孩子产生了“妈妈不让我给”或“妈妈会打我的”种种心理。所以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让孩子能富有同情心,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拟人故事演练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对他人、他物的痛苦或者不快产生类似感觉的移情心理。对孩子而言,痛苦就是“哭泣”“眼泪”“打针”“流血”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遇到该引发他同情心的地方,就可以故意模仿小孩子的哭腔和哭相,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
  与孩子一起画花画草的时候,父母可有意渲染严峻的环境,比如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冰冻三尺等恶劣的天气,有时还可加上大动物对花草的践踏。以此来讲述小花小草生存环境恶劣,博取孩子的同情,并让孩子感受“为他人痛而痛”。
  通过活动让孩子去了解别人的困难
  作为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在交往的过程中,孩子能亲身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利于同情心的培养。如许多大城市组织的“手拉手”活动,是在城市和贫困地区的儿童间建立起来的互助合作,让城市孩子真切体会农村孩子没有书包、没有本子、没有橡皮的感觉。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这样的活动。
  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
  有调查表明,小时候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都比较细腻,富有同情心。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中有些会变得感情冷漠,特别是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会表现得冲动易怒,容易与他人产生口角或肢体冲突。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
  如果孩子有饲养小动物的愿望,父母应尽量帮助实现,千万不能泼冷水,更不能扼杀。特别在城市中,如果孩子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饲养小动物就更有意义。
  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悦悦3岁半,会很多诗歌、英文单词和句子,语言能力发展得比较好,但是她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善于与小朋友交往。她会冷不丁地抓一下正在画画的小朋友;别人喝水的时候,她有可能故意推人家一下,看见水洒在小朋友的身上,她高兴得哈哈笑。老师把悦悦爱挑衅别人的缺点告诉了她的家长。家长很纳闷:在家里没人教她这样呀?
  心理学研究表明,攻击性很强的人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即缺乏同情心,理解不到受害者是伤心和难受的。
  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他是受害者,那么他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这是非常有效的同情心培养方法。
  ……
展开
目录
爱心篇:让爱心之光照耀心灵
爱心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
唤醒沉睡在孩子心中的爱
让自私自利离孩子远一些
教孩子一定要富有同情心
别让溺爱毁了孩子的爱心
让孩子学会真诚对待他人
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习惯
要保护好孩子稚嫩的爱心
引导孩子学会爱护动植物

感恩篇:鱼水之恩乃幸福之源
传递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引导孩子感念父母的恩情
培养孩子对老师的敬爱之心
让孩子学会感恩善待同学
教育孩子懂得对祖国感恩
了解环保使孩子感恩大自然
教孩子感谢对自己不好的人

宽容篇:用宽容滋润心灵的焦渴
宽容是孩子心灵的美化剂
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对孩子的错误要宽容有“度”
善于发现学习他人的优点
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缺点
教育孩子要学会原谅他人
告诉孩子千万别当“小心眼”
培养孩子善待他人的意识

乐观篇:乐观让孩子充满力量
乐观是孩子成功的催化剂
父母一定要做个乐观的人
让乐观和谐的氛围常驻家庭
努力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学会接纳不可改变的事实
帮助孩子摆脱负面的情绪
给悲观的孩子以强大力量
教孩子学会微笑面对生活
引领孩子走出孤僻的迷途
引导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自信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拥有自信才是成功的关键
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
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学会欣赏独一无二的自己
悉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帮孩子选适宜的比较对象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最自信
不要对孩子抱过高的期望
父母要爱护犯错误的孩子
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诚信篇:让孩子坚守诚信的诺言
诚信给孩子的心灵以约束
让诚信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要履行对孩子的承诺
把握好需要和给予的尺度
鼓励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正确对待孩子的说谎行为
教育孩子做人要言而有信
适时鼓励孩子的诚信言行

谦虚篇:谦虚之心是前进的车轮
渗透给孩子谦虚的美德
人越是优秀越懂得谦虚
虚心好学使人不断进步
掌握好表扬孩子的艺术
骄傲是心灵成长的“大敌”
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告诫孩子不要“炫耀”自己
纠正孩子自负的坏毛病
让孩子学会客观看待自己
告诉孩子“该低头时就低头”

独立篇:让独立的翅膀尽情挥舞
孩子独立才能快乐飞翔
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为孩子准备一个房间
让孩子迈出独立第一步
消除孩子的依赖心理
过分保护是爱的陷阱
鼓励孩子自己战胜困难
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趁早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

责任篇:让责任之花在心底绽放
拥有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
从点滴小事培育孩子的责任心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埋单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对人生负责
让孩子懂得“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引导孩子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梦想篇:梦想是心灵的呐喊
梦想有多大就能走多远
别给孩子的梦想泼冷水
给孩子实现梦想的信心
让孩子有勇气对抗挫折
为梦想创造开花的机遇
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成就梦想关键在于行动
坚持才能到达梦想彼岸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