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59100
  • 作      者:
    霍有光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霍有光,1950年8月生,甘肃天水人,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9币,档案馆馆长。长期从事科技史、文化史以及软科学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多次获省部委和学校的奖励。独著有:《钱学森年谱(初编)》、《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50~1978)》、《(史记)地学文化发微》、《司马迁与地学文化》、《中国古代矿冶成就及其它》、《中国古代科技史钩沉》、《社会交往心理学》、《绸缪中国水战略》、《策解中国水问题》、《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等;合著有《南洋公学一交通大学年谱(1896~1949)》、《彭康年谱》、《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图志》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学术观点曾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华读书报》、《大公报》等报刊及“新华网”、“中国科学院网”、“国家中西部网”等国内数十家网站介绍。
展开
内容介绍
  《哲学研究论丛:“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对“信息哲学”的六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质疑,包括: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思维论、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阅读《哲学研究论丛:“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哲学(马哲)不同的是,“信息哲学”另起炉灶建立了独自的话语系统,将物质称为“直接存在、实在”,“客观信息”称为“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信息”又称“自在信息”,在不同的语境里它寓于“中介物、中介粒子场、光子场、信息场、第三者”里;“信息哲学”研究的对象(基本范畴)是“客观信息(自宇宙时为零起开始演化)”与“主观信息(精神)”。如果读者能够通过“争鸣与思辨”获得思想激发,积极参与这场学术大讨论,一定能够导致百家争鸣、大浪淘沙,对中国哲学界促进信息哲学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建设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e.颜色:颜色或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还包含心理等许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电磁波的波长和强度可以有很大的区别,在人可以感受的波长范围内(约312.30纳米至745.40纳米),它被称为可见光,有时也被简称为光。一个弥散地反射所有波长的光的表面是白色的,而一个吸收所有波长的光的表面是黑色的。一个物体的光谱决定这个物体的光学特性,包括它的颜色。不同的光谱可以被人接收为同一个颜色。虽然我们可以将一个颜色定义为所有这些光谱的总和,但是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颜色也是不同的。
  人类可以根据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依据不发光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太阳光,只能得到不发光物体的部分的外观信息,而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譬如以“不实在”“间接存在”的水中月为例,水中月不等于月亮本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月球的亮度是变化的,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由此可知,人们通过月亮反射的太阳光的变化,只能了解月球表面的外貌信息,或者说从中介粒子场(水中月影)中,根本无法得到关于月亮的元素组成、质量、温度、硬度、月幔、月核、运动状态(如运行轨迹)等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识别物体的颜色主要与人的视觉相关,但相似颜色的物体,质是不一样的。
  “信息价值论”中关于“物质价值”的表述
  “根据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关系,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类不同的事实:一类是事物自身存在的事实,亦即在舍弃了某事物内部或与它事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前提下被考察的事物存在的事实。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风起青萍
“自然界演化的全息境界论”质疑
一、关于《第一章自然界是物质和信息世界的统一》的质疑
二、关于《第二章自然界的双重演化》的质疑
三、关于《第三章自然模式、演化机制与全息境界》的质疑
对邬煽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
一、所谓“信息哲学”中“信息”的哲学地位是什么
二、关于“信息演化观”存在的哲学问题
三、关于“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存在的哲学问题

第二编 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理论体系质疑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质疑
一、“客观信息”作为信息哲学的基本范畴不能成立
二、用“客观信息”范畴推导的信息进化论、全息论不能成立
邬焜先生“信息认识论”质疑
一、关于“信息的哲学分类”与“客体信息”范畴问题
二、关于中介粒子场(信息场)的认识论问题
三、“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又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四、关于“实践为中介”或“信息为中介”问题
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
一、关于事物演化的规定——中介粒子场的界定与质疑
二、是“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演化,还是“客观实在(物质)演化
三、“信息进化论”不能用自组织理论来解读
四、关于“人类感知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存在的问题
五、夸大“信息生产力”作用,信息演化难以成立
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观点的再质疑
一、从“信息本体论”看“信息生产”究竟能够“生产”什么
二、由于物质守恒,“人类在生产中创造的只能是信息”吗
三、“信息不守恒”与人类生产的本质问题
关于邬焜先生“相互作用与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观点的再质疑
一、是“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还是“中介物(客观信息)”在演化
二、“中介粒子场”、“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与“双重演化”无关
邬焜先生“信息价值论”质疑
一、关于“价值与信息”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信息结构”与“中介粒子场”存在的逻辑矛盾
三、关于“三类最为基本的价值形态”的价值问题
邬焜先生“信息思维论”质疑
一、“信息本体论”、“信息思维论”的研究对象与存在的逻辑问题
二、古代“思维”不是关于“客观信息(间接存在、不实在)”的思维
三、现代“思维”也不是关于“客观信息(间接存在、不实在)”的思维
四、“信息思维论”难以成为当代认识论的“新的科学范式”
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质疑
一、关于“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的理论依据问题
二、关于“绝对信息量”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相对信息量”存在的问题
四、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信息量判据”问题
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观点的再质疑
一、“光子场作用视网膜说”彻底否定了“信息思维论”和“信息本体论”
二、关于“物质”和“信息”的“质和量”问题
三、“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必须“借助于第三者”吗
四、“直接存在的物质”不能进行度量吗
五、“自在信息”是“客观第二性”还是“变相的客观第一性”
六、“中介工具(仪器)”不是“中介粒子场”
七、关于“物质系统”与“精神系统”的本体问题
关于李国武先生梳理“信息哲学”若干反批评观点的扼要回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