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时机成熟时将更多利益惠及民工子女
在学生评奖评优、干部选举、升学考试等方面,要尽力消除人为屏障,弱化民工子女的非市民身份,减少隐性的不公待遇,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自强精神。要在条件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适当放宽政策以保障民工子女在沪参加中考或高考升学的权利。
3.加强民工子女教育的质量监管
就学校而言,当前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重点应由集中硬件投入转向持续的内涵提升,加强民工子女教育的质量监管,让投入的财政资金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提高民工子女教育质量,校长和教师是关键。
(1)建立校长选派和教师流动机制
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较好的公办学校和主要招收民工子女学校之间的校长互派和教师互动机制。一方面,从公办学校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到主要招收民工子女的学校担任校长,选派公办学校的骨干教师赴民工子女学校支教;另一方面,提供机会让民工子女学校的干部和教师赴公办学校,进行长短期兼顾的跟岗学习。采取双向流动和互相渗透方式,让民工子女学校从外部“输血”逐步转变为内部“供血”。
(2)构建教师多元化专业培训平台
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构建与公办学校接轨的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培训平台。一要继续加强市、区、校三层级的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是增加市级培训活动的参与机会;二要加强校际联动和分片培训强度,增进不同学校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评课和互动式交流;三要探索建立远程互助教研共享平台,加强民工子女学校校园网建设,研发数字校园管理和服务功能,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专业培训。
(3)建设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借鉴学校托管和集团化办学等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建设符合区情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众多资源共享方彼此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捆绑式评价推动平台建设,更好地盘活、统整和优化各方办学资源,促使平台内不同学校在学校管理、课程互换、教师流动、资源共享、经费预算等方面实现更灵活、合理、高效的运作,推动资源平台内各学校的共同发展。
4.加强民工子女及家长的融合教育
(1)以活动为载体,增进民工子女学生的融人
总体上说,来沪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经历和生活习惯等特点,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上海本地学生之间的相互融合。其一,政府要加大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力度,保障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上海本地学生。其二,学校要努力创设各类活动,促进民工子女和上海本地学生的融合。其三,社会各界要积极搭建平台,增进民工子女和上海本地学生的交往机会。
(2)发挥家委会作用,强化民工子女家长教育
事实证明,民工子女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育儿观念和教养方式不当,这些因素造成其与学校或教师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要加强民工子女家长的融合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家长与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肩负起与学校共同的教育责任担当。在实践中,可发挥学校家委会和家长学校的功能,以讲座、活动、交流等方式感化民工子女学生家长,转变他们的育儿观念,提供方法帮助他们对孩子进行学业管教和心理疏导,让他们接纳并配合学校协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