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斗先生1912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放弃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毅然返回祖国,并负责设计了四川桃花溪、鲸鱼口等一批小水电站。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多次下令让他把多年积累的水电资料送往台湾,但他巧施“掉包计”把资料留了下来,这些资料成为国家“一五”期间水电建设的重要依据。1949年10月,应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施嘉炀的邀请,张光斗先生来到清华大学任教。
他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讲真话,实事求是,数十年如一日,钻坑道、爬陡崖、下江底,掌握现场资料,解决各种难题,从密云水库到三峡工程,从黄河的三门峡、小浪底到长江的葛洲坝,从雅砻江的二滩、洪水河的龙滩到南水北调工程,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那一条条奔腾的江河和巍然矗立的大坝几乎都留下了他辛劳的足迹、闪光的智慧和一颗炽热的赤子丹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张光斗先生的视线逐渐转向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在他的建议下,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于1998年联合启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课题,对我国水资源状况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查,为解决新世纪水问题提供了权威决策参考,到了晚年,很多高空、高海拔、深水等危险地带大家都不让他去,但他常常不管不顾,拦都拦不住。2001年春,作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89岁的张光斗到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他深知高速水流对底孔过水表面平整度的要求极为关键,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5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当他用手摸到表面仍有钢筋露头等凹凸不平的麻面时,当即要求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设计标准返工修复。对于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说,爬40多米高的脚手架,其难度可想而知。张光斗个性好强,在脚手架上还不让人搀扶,坚持自己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