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78108
  • 作      者:
    于洪波等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比较研究》属于西方道德教育史领域的“专题研究”。鉴于我国教育史学界业已对“西方道德教育通史”有诸多研究成果,《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比较研究》仅就目前我国教育学术界在该领域尚未涉猎,抑或尚需深入研究的某些基本理论专题予以探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本书有意识地从中西文化相互观照的视角对所涉猎的专题予以分类并置和比较研究。《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比较研究》所涉猎的内容属于中外道德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适合于在高等学校从事道德教育、教育史、比较教育等专业研究和教学的广大教师和研究生参阅,也适合于在中小学第一线有志于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广大教师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世界“五大文明摇篮”中,只有古希腊文明诞生于地处欧亚非交通枢纽的爱琴海沿岸,其他包括古代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皆起源于内陆的大河流域。本文以文明诞生地的不同特征为切入点对古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予以追溯,将二者区分为三个宏观的比较维度:“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复合文明”与“独立文明”、“城邦文化翟与”宗法文化“。这三个维度的相互综合作用,是东西方两大文明在早期构成”文明基因“的关键所在。在这三个比较的维度中,决定古希腊和古中国在文明早期形成不同生活样式和道德谱系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二者在与各自的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如何;其二,私有制发展的程度是否彻底以及血缘关系的亲疏强弱如何。
  就”精神气质“而言,古希腊民族和华夏民族在与各自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至少演化出下列不同的生活样式和道德风尚:就古希腊而言,海洋本身的神秘与航海生活的险难,刺激着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征服的勇气;跨海的国际贸易活动,需要双方协商乃至公平交易的契约精神;大量的海外移民与民族融合,易于养成多元文化并存与开放的心态;地处欧亚非交通枢纽并且深受其他更为古老文明影响的史实,导致古希腊人长于借鉴和捷径式的发展;”小国寡民“式的城邦自治,致使各城邦形成对地方价值的珍视,等等。反观同时期的华夏文明,内陆农耕生活的确定性与安稳,易于形成稳妥与中庸的心态;自足自给的农业生涯,需要辛勤简朴与守成的品质;世世代代在固定的土地上过活,易于形成安土重迁和祖先崇拜的伦理德性;远离其他文明中心的独立发展模式,易于形成封闭自满的意识;大规模的国家与社会组织,容易形成大一统的权力和等级意识,等等。总之,二者在文明的萌芽期在与各自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精神气质“,无疑会对日后的发展路径和道德谱系建构产生规定性的定势发展。
  就私有制发展的程度而言,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古希腊的私有制较之古中国发展更为彻底。其根本原因在于:古希腊在借鉴其他文明成果之后的捷径式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和移民,等等。这些因素促使古希腊的生产力得以长足发展,剩余产品大量积累,私有制演进程度较为彻底。马克思曾经指出:“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①在早期私有制发展的程度上,古希腊民族属于“正常的儿童”。然而,古希腊的私有制宛若一把“双刃剑”,它在促使个体权利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割裂了氏族内部的血缘亲情,为城邦公民及其德性养成奠定了基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不过是为公民提供至善生活的手段而已。尽管在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中,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在“参政的公民”之列,但是公民的资格也并非高贵血统的世袭特权。在雅典,统合个体公民日常德行的是经过“公民大会”合意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之上的灵魂则是与个体公民等距离的“多元神”信仰。
  与古希腊人作为“正常的儿童”相比,华夏民族在私有制发展方面属于“早熟的儿童”。换言之,华夏民族在私有制尚处于远未成熟的时期即迈入了奴隶制社会。这意味着,氏族成员向奴隶和奴隶主分化的历史过程演进得不够彻底。由于剩余产品的交换和社会分工尚未得到普及,土地亦没有实现完全的私有化,氏族内部的血缘和宗族关系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得以顽强地延续。经过周朝“分封制”之后,更是强化了这种具有强烈血缘性和地缘性的宗法体制。实际上,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在家中或族内即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分封制。其根本特征大致有三点:一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为核心;二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一体;三是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互为一体。在这种“三位一体”的制度中,人的道德“品格”是由先天的血缘“位格”决定的。抑或说,在宗法制中血缘关系嫡庶亲疏如何的“位格”,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分封资格以及封邑大小的关键,而礼乐制则是根据宗法制中的嫡庶亲疏和分封制中的上下尊卑,按等级、有秩序地实施日常人伦和祭祖等道德活动的风俗和规则。
  总之,在文明的萌芽期,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先祖们在与各自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如何、私有制的演进程度以及氏族血缘纽带的强弱,是导致古希腊民族和华夏民族在相同的人类学前提下走向不同发展路径并形成不同道德谱系的根本原因。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专题一  东西方文明道德谱系溯源及比较
古希腊与古中国道德谱系溯源及比较
——“地缘文明”的视角
“力”与“德”的指涉及其诠释
——古希腊与先秦神话德性比较的视角

专题二  中西古代先贤道德哲学比较
由“君子”“小人”到“中民”“公民”
——由世袭“位格”到道德“人格”的转变
道德是否可教?
——中西先贤关于人性论之比较
在“内圣外王”与“自然而为”之间
——柏拉图与老子道德哲学比较

专题三  道德理性与犬儒主义德性批判
西方道德的理性追求及其反叛
——以“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为线索
后现代犬儒主义的道德哲学批判
——以存在论的阐释为视角

专题四  美国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
批判意识与教师的德性
——吉鲁眼中教师的美德
意识形态的“遮蔽”与道德“解蔽”
——批判教育学家阿普尔的德育理念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理念与策略
——历史发展与比较借鉴

专题五  教育史学科的道德价值取向研究
论教育史学者的淑世致用情怀
——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