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6044728
  • 作      者:
    马启龙,李文卫,何玲著
  • 出 版 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启龙,1981年1月出生,甘肃临夏人,回族。现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图书馆建设》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省级课题一项,曾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标志性科研成果奖等共3项,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2010年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12年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第六届教学科研青年骨干。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问题研究》主要与实践中人们重应用轻管理的现象有关。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推进的过程中.许多学校一味的只将新技术搬过来,而缺乏科学地管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几次“优质课”,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与此相对应.在研究当中讨论新技术应用的多,考虑资源管理的相对较少,出现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中资源管理问题突出等问题,再如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缺乏新鲜血液,对教育技术中的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研究不多等问题以待解决,所以对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不容忽视。应引起业界同行的注意。
展开
精彩书摘
  教育技术能力基础水平不平衡,且分属不同的学科被培训的人员中有一些基本没有怎么接触过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而有一些已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能较熟练的使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有一部分则干脆就是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
  中小学校领导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参加培训的老师表示学校领导同意来参加培训,原因有:学校经费有限,不愿意让老师外出;面临会考,师资紧缺;老师出来参加培训后,没有人顶替老师的上课任务等等。
  培训课程设置缺乏新意和针对性。培训在开展之前,培训机构没有对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期望做充足的前期调研,只是按照培训机构的安排进行授课。有些专业理论都应该是教师已经具备的知识,重复的讲解使教师感觉培训乏味,让教师对参加培训失去信心。在培训方式上,培训模式比较单一,采用传统的专家授课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差异,最终导致培训达不到理想效果。
  培训后期跟踪服务不足。教师在应用新技术和方法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缺少能够交流问题的平台,而阻碍教师的积极性,使后续能力的提高得不到保障。
  培训组织体系:未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纳入培训体系;教师资格证与教育技术能力等级考试未直接挂钩,甚至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都不需要教育技术相关课程成绩:在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专业技能中的未受到相应重视。
  培训师资体系: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专业副教授兼职培训教师到地方授课的概率低,甚至完全是挂名教师;承担培训教师角色更多的是中学高级教师,不易轻易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培训内容体系:由何克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的10个模块,加《模块0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
  培训经费体系: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争取各级财政设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专项经费,但实际可操作度是很低的;要想加大投入,甚至直接建立专项经费困难度很大。
  培训评价体系:受训学员的学习结果,培训机构的管理、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质量的评价仍然无有效机制。
  不同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参训教师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其次是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师,而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参训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没有。
  培训缺乏对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能力的评价。培训的诊断性评价忽略了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价。
  忽略学员个体间的差异性成为培训评价的主要问题。评价过于强调一般趋势,忽略学员个体间的差异性:评价重心过于关注培训结果,忽视对培训过程的动态评价。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原理基本问题研究
[本章创新点]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定义
一、定义的方式
二、教育技术的描述性定义
三、教育技术的规定性定义
四、教育技术的纲领性定义
五、总结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
一、引言
二、一些观点
三、我的认识
四、结论
第三节 教育技术学专门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二、教育技术学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吗?
三、教育技术学需要专门的研究方法吗?
第四节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类目设置
一、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在《中图法》中类目设置的现状
二、对《中图法》中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类目设置探讨
三、结论
第五节 教育技术人才
一、人才及教育技术人才
二、教育技术人才的类型
三、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式
四、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
五、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建议
第六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研究现状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的发展现状
三、现代教育技术(专科)专业的研究现状
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专科)的发展现状
五、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个案研究
六、教育技术人才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
七、教育技术学专业现状的启示及存在的问题
八、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建议
九、结束语

第二章 教学设计学基本问题研究
[本章创新点]
第一节 教学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一、引言
二、李秉德和何克抗讨论的问题
三、我要讨论的问题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五、相关概念关系示意图
第二节 教学设计学的学科性质
一、引言
二、语义结构网络
三、教学设计相关概念的语义结构网络分析
四、结论
五、结束语
第三节 教学设计定义和教学设计理论分类
一、引言
二、教学设计的定义
三、教学设计理论的分类
四、结束语
第四节 中观教学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五、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五节 宏观教学系统设计:专业系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二、教育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三、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四、构建课程体系
五、做出课程安排
六、专业设计的基本环节 与方法
七、结束语

第三章 教育传播学基本问题研究
[本章创新点]
第一节 教育传播的类型、定义及要素
一、引言
二、教育传播的类型
三、教育传播的概念
四、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
五、结束语
第二节 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比较研究
一、引言
二、国外教育传播模式述评
三、国内教育传播模式研究
四、教育传播模式研究的国内外比较
五、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研究的启示
六、教育传播模式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三节 教育传播学研究方法——模式研究法
一、基本概念
二、稳定性
三、程序
四、作用
五、模式研究法应用案例(一)——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问题探究——小组协作”教学模式
六、模式研究法应用案例(二)——Wiki的传播模式及教育应用
第四节 数字媒体及其传播模式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数字媒体传播的特点
三、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

第四章 信息化教学论基本问题研究
[本章创新点]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原有认识
二、分析
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重新认识
四、结论
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要素
一、教学要素
二、信息化教学要素
三、信息化教学要素内涵的变化
四、信息化教学要素关系的变化
五、结论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结构
一、结构、教学结构与信息化教学结构
二、信息化教学结构的类型
三、信息化教学结构的设计
四、结论
第四节 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比较
四、结论
第五节 信息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的类型
四、结束语

第五章 远程教育学基本问题研究
[本章创新点]
第一节 远程教育相关术语
一、什么是连续统
二、连续统思维下的远程教育相关术语解析
三、原因分析
四、结论
第二节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
一、“农远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二、“农远管理”的意义
三、当前“农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解决“农远管理”问题的对策

第六章 教育技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
[本章创新点]
第一节 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现状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三、研究现状
四、结论
五、结束语
第二节 教育技术管理的名称、概念及内容
一、教育技术管理的名称
二、教育技术管理的概念
三、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
四、结论
第三节 《教育技术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教育技术管理》课程的现状
三、教育技术管理课程的名称、地位及内容
四、结束语

表格索引
图片索引
附录一
附录1:经验化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2:系统化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3:拾荒式搜索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4: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一、英文部分
二、中文部分
1.图书
2.期刊
3.报纸
4.硕博论文
5.网络
6.其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