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思考
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首次将“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向全国招标,北京师范大学任翔教授领衔的团队中标。该课题共有七个子课题,分别是:语文教育观研究、语文教育历史考察、语文教育整体设计、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师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语文评价研究。前三个是理论研究,后四个是实践研究。为了深化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也把这一课题列为教育部“立德育人工程”的基础研究,要求课题组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向,科学分析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这里结合笔者承担的“语文教材研究”子课题,结合课题交流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语文教材研究”思路的问题
刘锡庆先生曾长期担任北师大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主任,曾多次参加人教社语文教材研究编写工作。在深入接触了中小学语文教育以后,他曾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编了十几本写作教材,各种名目的都有,现在看,根本指导不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明显是居高而不能临下”。温儒敏先生参与入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以后,对一些高校学者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各种设想,有一个非常精当的评论,即“可爱而不可行”。相对于其他教育教学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的实践性更强。语文教材研究应该立足于我国目前语文教材研究编写的实际,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假如通过课题研究,能够总结梳理出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在现有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某些改进意见和建议,即对策建议,能改进多少是多少,“能改一寸是一寸”,就已经很好了,不宜把目标定得太高,切忌放言高论。基于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理论的层面来要求,也不能光追求课题本身的“好看”,更应该追求的是“管用”,即注重课题研究在教材编写工作上的指导作用,为语文教材编写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编写建议。这大概是我们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做研究与高校学者搞课题研究不太一样的地方。据说袁隆平就是因为理论成果不足而没有当上中科院院士的。语文教材编写是科学,就不能追求课题研究的“轰动效应”。如果希望通过一个课题,就解决语文教材编写中的所有问题,那是一种幼稚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语文教材编写既不能回到“民国”,也不能回到叶圣陶的时代,事实上叶老他们那一辈所受到的批评指责亦复不少。更不能盲从社会舆论或新闻媒体,搞什么脱胎换骨、推倒重来、涣然一新式的改革。无数事实证明,新的未必就是好的。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如果说理论家往前走12步,决策者往前走10步,教材编者往前走8步即可。因为教材最终要靠广大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而不能仅仅保存在科研论文或学术专著里。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计,语文教材宁肯保守一点,也不宜搞什么“大革命”。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可以不管课程方案,可以不看课标,但不能不看教材,不能不看考试大纲。因此,“语文教材研究”与其说这是一个课题研究,不如说是一个针对目前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改进方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