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扩招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检验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8497
  • 作      者:
    袁晖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袁晖光,经济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美国Fort Havs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微宏观经济、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在《教育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等各类核心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两篇文章被社会科学与人文会议录索引(ISSHP)检索。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扩招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检验研究》主要讲述了,源自1998年的高校扩招让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由“升学难”悄然转变为“就业难”。无独有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也在政府引导下进行了高校扩招,但其持续攀升的入学率并未引发就业持续下滑,反而催生了新技术革命,带动了教育收益率持续增长。由此看来,大学生就业难并非高校扩招的必然结果,而是另有渊源。《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扩招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检验研究》运用正规经济学方法,系统考察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果的变化,试图厘清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认识误区,正确评价高校扩招的历史意义,找到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根源,提出改进市场结果的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以及欧洲大学毕业生雇佣职业研究(CHEERS)对大学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其中,CHEERS的调查覆盖11个欧洲国家和日本,调查学生毕业3—4年的就业状况,并以此考察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以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所进行的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为例,2007年春季,对美国44个州302所大学的l311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最看重的十种因素依次为:沟通能力、诚信、人际交往能力、动机、工作热情、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能力、分析能力、适应性、关注细节。
  国内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不少,但规模一般不大,且比较零散,很少能够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就现有文献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最为扎实的是北京大学的教育经济研究所。他们分别在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覆盖我国东中西部的十多个省份。2003年的调查将决定学生找寻工作成功与否的因素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类是学生的学业情况;第三类是学生的求职情况;第四类是学生的家庭情况;第五类是学校的基本情况。2007年,根据他们的调查发现,调查问卷中所包含的十八种影响就业的因素中,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依次为:①工作能力强;②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③学历层次高;④应聘技巧好;⑤形象气质好;⑥热门专业;⑦学校名气、地位高;⑧就业信息和机会多;⑨亲戚的帮助;⑩学习成绩好;(11)老师的推荐;(12)朋友的帮助;(13)学生干部;(14)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15)拥有就业地户口;(16)党员;(17)性别状况为男性;(18)送礼买人情。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另一项研究(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2004)认为,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因素主要包括学历状况、学校声望或类型、性别、个人能力、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等。其中个人能力包括是否获得奖学金、班级排名情况、英语四六级证书、是否为党员、是否做过学生干部、是否辅修其他课程、是否有工作经历。
  在选择控制变量时,将重点参考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2009年四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所构建的数据库为基础。
  首先,大学生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将是所要考虑的第一类因素,包括性别、民族。决定大学生就业可能性的第二类因素与个体的能力差异有关,如学习、社交及领导能力,以及政治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利用资源的能力、语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更强的学习动机等。第三类影响就业的因素则与求职和工作搜寻过程中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有关。最后一类因素可能与家庭背景有关,如户籍所在地、父母职业、父母学历等。
  在表现个体能力差异的因素中,性别差异对于就业的影响已经被已有的研究所证实。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基于2003年北大数据所作的关于求职影响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证明了性别差异与就业可能性显著相关。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
第二节 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节 大学生劳动力过度供给
第四节 大学生劳动力需求增加
第五节 基于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动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第二章 扩招政策实施背景和效果
第一节 高校扩招政策背景
第二节 高校扩招政策效果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难衡量指标

第三章 相对工资和就业调整理论预测
第一节 新古典假设下大学生就业及相对工资调整分析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比较静态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离散动态分析
第四节 相对工资和就业调整模型预测综述

第四章 大学生相对工资调整现实检验
第一节 影响教育收益率的控制变量
第二节 教育收益率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第三节 中国健康营养家庭调查数据
第四节 检验结果及解释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调整现实检验
第一节 影响大学生就业调整结果的控制变量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第三节 数据来源和整理
第四节 检验结果及解释
第五节 宏观统计数据佐证
第六节 相对工资和就业调整检验的共同结论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的经济解释
第一节 相对需求为什么增加
第二节 市场为什么富有弹性

第七章 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的现实成因
第一节 影响中国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中国大学生劳动力相对供给的因素

第八章 改进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对策
第一节 增加大学生劳动力有效需求的途径
第二节 实现大学生劳动力差异化供给的途径
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 1997-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统计指标汇总
附录二 教育收益率参数估计(2000年)
附录三 教育收益率参数估计(2004年)
附录四 教育收益率参数估计(2006年)
附隶五 2000年、2004年、2006年模型1-4教育收益率变化图
附录六 2000年、2004年、2006年模型1-3教育收益率变化图
附录七 2000年、2004年、2006年模型四教育收益率变化图
附录八 大学生就业概率Logit模型基本变量名称及其解释
附录九 大学生就业概率Logit模型第一次回归结果
附录十 报告风险比大学生就业概率Logit模型第一次回归结果
附录十一 大学生就业概率Logit模型第二次回归结果
附录十二 报告风险比大学生就业概率Logit模型第二次回归结果
附录十三 以2003年为基准年风险比变化图
附录十四 以理学为基准组新学科分类对照回归结果
附录十五 以理学为基准组报告风险比新学科分类对照回归结果
附录十六 有关个体能力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附录十七 2001-2010年分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