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上看由少数民族主题展览所带动和引发的是学院美术与民族美术的连接,但是,实际上它又应当是不同文化系谱与不同视觉体系间的交流、互补与对话的过程,也是摆在不同文化视角上都需要我们正视的一个如何面对现实和通向未来的重要课题。通常来讲,我们判断视觉文化的异同,先要看到社会文化的沿革过程与成因。有人说文化不同于经济建设和商业融资,它靠的是漫长的时间积淀和自然养成;也有说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痕迹,它是一种共同体的总体趋向,是个体无法撼动的社会事实。在这样的前提和认识之下,学院文化通过主题展事的纽带和民族文化实行有效的联接实属必要。然而,不同文化系统的联接,不应停留在强势体系对弱势体系的覆盖和取代,以及对彼此异同的文化表象作浅显的视觉阅读,而应该由表及里探入其本体文化的深层结构从而识读它本原的理念图示。而且,认知和把握这样的结构与图示,绝非用我们单一的视觉捕捉和表现方法所能够简单穷尽。因此,如果抛开文化尊重和学术研究谈纽带,那么,思想和视觉被主观的绳索限制并导致精神结构的枯萎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否则,怎么会有某种文明的衰败和某种文明仅存的说法呢?学院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各自都有其不同的生存空间,相对而言学院空间单一而社会空间复杂,但是,我们做强行的系统连接就必然会使原本复杂而脆弱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如像解决交通拥堵或拥不拥堵都建立交桥一样的简单化或泛行政化行事,反而难于迅速疏导和化解问题并可能终究事与愿违。所以说,如何解析问题出处化解我们在主题展事将近,而学院美术与民族美术又处于连接起步过程中的矛盾,才是我们继续推进这一社会文化命题向前延展的关键。
那么,具体到学院美术和民族美术关系的命题能否在教学方法的操作上得以体现,则需要我们从学科建制的并置和重叠关系中发现延展的契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行将问题的程序变化作一番系统工程的解构和梳理,并在意向层面上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系统文件夹来寻求协作的门户。这里我们抽调出中国美术家协会委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所举办的“首届西部少数民族美术家创作高级研修班”的教学状况,作为具体个案来加以分析。首先,将教学的基本宗旨建构在社会学与美术学临界的关系之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必须设定他们是不同审美基因和独有构型系谱的携有者和传承人。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理解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课程标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