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迈在《典型报道的受众心理实证研究》中说,“从分析结果来看,受众认为正面典型报道‘宣传的味道太浓了’。在我国,典型报道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因此天生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是活化了的时代精神、社会规范或政治主张’,体现了宣传者的宣传意图,这也是典型报道最主要的一个特点。但今天的受众对这一点并不认同,虽然现在典型报道正在努力淡化政治色彩,淡化宣传味道,并且慢慢向社会领域渗透,但传统的典型报道留给人们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人们心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影响了受众对典型报道的接受。有的被访谈者就说:“看到这种报道,就会想起过去的典型,脑子里已经有了过去典型的形象,有了隔膜,所以不愿意看了。人们对那段政治很反感,对那个时代很反感,对那个时代所树立起来的一些程式化的形象也很反感。典型被艺术化,人不真实了,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按照某个政治理念把人往模子里推,而不是去了解、挖掘一个人,发现一个人。其实这些人身上本来是有很可贵的东西,但为了政治目的把人模式化之后,人们就会反感。尤其过了这么多年,回头再看,是对那段政治的厌恶,以至对那段宣传的厌恶,以及对典型报道方式的极端厌恶,到了21世纪,我再看到一模一样的程式化的褒奖方式,我肯定反感。”
所以,典型报道语境的低度性,强调文本结构、编码方式所营造的理解文本内容的氛围,应该是事实的再现性、传真性、写实性的氛围,而不是被脸谱化了的、模式化了的文本语境。从上面引述的被访谈者的看法中可以发现,“过去”、“那个时代”的社会语境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了多么大、多么深的影响,以至于到了21世纪的当今时代依旧留下了深刻印记。这充分说明,社会语言环境给单个新闻文本语境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单个新闻文本的语境是低度性的,但是,由于新闻传播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大量的新闻文本“群”,这样的文本“群”给受众带来的却是高度性语境,具有时代性的话语方式和意义,构成受众对新闻文本理解的社会文化大背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