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结构安排
本书是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回答中央银行是否该对资产价格波动反应、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递机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中央银行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目标函数的福利分析及中央银行如何对资产价格进行反应等层面的问题。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梳理相关文献并阐述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第二、三章)。
首先,货币政策是否要对资产价格波动做出反应是当前国内外金融界争论的焦点。从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梳理了“无为论”和“有为论”两种对立观点争论的焦点和原因,并分析了历史上三次资产价格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及货币政策选择。在应对与反思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灾难后,双方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采取审慎性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并重。但对中央银行如何辨别和度量资产价格泡沫,何时以及如何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反应尚未达成一致。
其次,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货币政策经历了“相机抉择”和“规则”之争,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宣告了“规则”理论的胜利,而9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使得“规则”理论慢慢失去了阵地,兼“规则”和“相机抉择”双重优点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渐渐为各国中央银行所接受。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货币政策受到了极大挑战。这一部分系统梳理了货币数量规则、泰勒规则、麦克勒姆规则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原理、产生背景及缺陷,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包括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规则理论。此外,简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情况。
第二部分,我国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第四章)。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且频率越来越快,近30年来,发生了好几次大的金融危机,比如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这些与中央银行的无为政策或不恰当的干预政策密切相关。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中央银行是否要对资产价格波动进行反应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密切相关、是否影响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本书利用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别考察了我国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与利率、货币供应量、CPI、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等的内在关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且资产价格波动不但对通货膨胀具有指示作用,而且影响产出的增长。但利率、货币供应量对资产价格波动没有反应或反应微弱。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将资产价格波动纳入货币政策目标函数,这样有利于控制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灾难。
第三部分,货币政策通过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有何传导机制(第五章)。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递渠道主要有股票市场渠道、房地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它通过影响居民的财富效应、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家庭的流动性效应等形式来作用于实体经济。本书着重考察了我国房地产财富的居民消费效应,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习惯形成(HabitFormation)的消费函数,并将财富划分为房地产财富和非房地产财富;利用我国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考察了房地产财富的短期和长期消费效应。实证表明:我国房地产财富的总体短期消费效应为0.11,长期消费效应则为0.29,消费的习惯形成系数则为一0.97;但从地区效应来看,房地产价格较高的省市并未体现出较高的消费效应。可见,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波动足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进而作用于实体经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