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73795
  • 作      者:
    周业安,李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以及公司金融。目前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以及《上海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专栏作者,主编以及和他人共同主编《中国经济学2008》系列(每年一本,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经济学2009》;还和他人共同主编了经济学前沿、金融学前沿以及行为和实验经济学三套译丛(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著作有《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曾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济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九项,并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李涛,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编委、奥尔多中心执行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附属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家庭金融和应用微观计量,在《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入选教育部2010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各一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深入揭示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过去国内学术界虽然对地方政府竞争问题有过大量的研究,但迄今这些研究要么仅仅借助面板数据方法,无法刻画地方政府间的策略互动及其后果;要么是在一个公共管理的框架下展开描述性的讨论;或者借助简单的博弈模型加以刻画,并没有抓住地方政府竞争的本意,也未给出丰富的定量证据。这部著作首次在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的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提出了一个有限分权下的有限地方政府竞争的分析框架,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首先从理论上肯定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存在,并提出这种竞争从本质上看主要表现为税收竞争、支出竞争和其他策略竞争。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提出,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从省级政府竞争为分析的切入点,分别细致研究了地方政府竞争的两个最关键的部分——税收竞争和支出竞争。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认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不仅存在,而且从实际税负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围绕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费类收入的竞争显著且稳健,并且竞争程度要大于国外的地方政府。这正好从理论上形象地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围绕资本争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同时本书认为,和国外不同的是,有关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类的竞争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在现有税制下的竞争局限,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土地财政和吃饭财政这一现实。
  本书发现,地方政府间无论总支出还是各分项支出都存在显著且稳健的竞争关系,这点和国外大多数研究结果类似。但除行政管理费以外的各分项支出是策略互补的,这又体现了中国的特色。即在公共支出方面,地方政府间存在一定的溢出效应。在证明了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和支出竞争存在性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研究了两种竞争的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税收竞争方面,宏观税负、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费类收入具有显著且稳健的负增长效应,这正好说明高税负其实会阻碍经济增长;同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费类收入的策略替代具有正的增长效应,这说明地方政府之间如果采取这三类税种的竞争,那么会通过降低实际税负是能够吸引资本流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支出竞争方面,总财政支出和文教科卫支出本身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增长效应,而且其竞争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即本地区这类支出增长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发展,而且还能促进邻区的发展。而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则不具备正的增长效应,其竞争带来的溢出效应是负的。这说明这些支出的扩大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且还可能会拖累其他地区的发展。本书的这些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就令世人瞩目,一些学者把 近十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变化称为“良性大变形”, 即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 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经济周期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刘树成等, 2007)。尽管一些学者怀疑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 真实性(比如罗斯基等人),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同 意,即使考虑到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口径中存在的某 些误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仍然保持着经济持续高 增长的事实[具体的争论参见岳希明、张曙光和许 宪春(2005)编的论文集]。 给定这种高增长的态势,剩下的关键问题就 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br> 是: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种持续稳定的高增长?现有的研究主 要基于索洛增长模型的视角,估计劳动和资本两大要素对中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同时也有一部分研究估计了技术和制度等作为外生因 素对增长的贡献。现有的研究表明,资本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 持续高增长的最主要推动者;技术有一定的贡献,但没有资本那么 明显;制度变革因素的确在起作用,但同样没有资本的作用大;劳 动的贡献很小。比如,代表性的研究如王小鲁和樊纲(2000),他 们的研究表明,1979—1999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调整后)为 8.3%,其中资本的贡献占61.4%,劳动的贡献占9.8%,而农业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贡献占16%。特别是在改革初期,1979—1990 年间,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19.5%。邹至庄 (2006)的研究发现,1978—1998年间中国GDP的指数化增长率 为9.3%,其中资本的贡献为62%,劳动力的贡献为10%,全要 素生产率(TEP)的贡献为28%。邱晓华等(2006)估计了 1980—2004年间经济增长率的来源,发现这段时期经济增长率平 均为9.8%,其中资本的贡献为59.2%,劳动的贡献为5.1%,技 术进步的贡献为35.7%;制度创新的贡献为3.1%,人力资本的贡 献为8.2%,结构变动的贡献为4.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2006)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期进行分段,分别进行估计, 发现1983—1988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12.1%,其中资本的 贡献占41.3%,劳动力的贡献占12.4%,TEP的贡献占19.8%; 1988—1993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8.9%,其中资本的贡献占 50.6%,劳动力的贡献占11.2%,TEP的贡献占19.1%;1993— 1998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9.8%,其中资本的贡献占 56.1%,劳动力的贡献占3.1%,TEP的贡献占34.7%;1998— 2003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8.0%,其中资本的贡献占 61.3%,劳动力的贡献占3.8%,TEP的贡献占16.3%。 不过,这样一种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验研究只不过给出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事实,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真正需要回答 第1章 导论<br> 的是,为什么在过去的30余年中,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 大?或者说,资本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强调资 本市场的作用,家庭权衡得失来决定资本的供给,而企业按照利润 最大化目标决定资本的需求。但这种理论仅仅适用于分散化的经济 体。如果在一个政府控制和主导经济活动的经济体中,资本存量在 很大程度上就不是取决于市场力量,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政府行为。 即政府影响微观组织的资本决策,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的资本存 量,并通过此来影响经济增长。甚至政府直接通过投资来实现资本 的快速积累,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 采取赶超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就是通过政府投资或者政府产业政 策引导投资,来实现对发达经济体的赶超。因此,在这样一个经济 体中,必须引入政府因素,才能真正理解经济增长的来源和路径。 经济学家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在中国,即使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 今天,政府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政府不仅直接通过财政和其他行政 活动来影响和控制经济,而且还通过大量的国有企业来主导经济。 所以,不考虑政府行为,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周业 安,2009)。而正如下一节将要分析的,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 带来了地方政府作用的日益增强,地方政府承担了主要的支出功 能,因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更为深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财 政分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地方政府竞争的格局(何梦笔,1999 a,b;冯兴元,2001a,b),这种地方政府的竞争会影响到经济增 长(周业安,2003),并且的确也影响到了经济增长(周业安等, 2004;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李涛和周业安,2008,2010;李涛 等,2011)。 虽然对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的讨论非常火热,相关的文献也不 少,但仍然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下面两个关键的问题:首先,中国 的地方政府存在竞争吗?早期何梦笔和冯兴元仅仅是借用了Bre- ton(1996)的政府竞争的一些思想来规范分析中国这种转型经济 的变迁轨迹,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证据来证明是否存在政府竞争;同 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br> 样,后期国内文献的相关研究也都是受这些文献的启发来规范讨论 地方政府的有关问题的,如果有经验研究的话,也主要集中在地方 保护主义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上,而不是定量分析政府竞争本身。直 到最近,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李永友和沈坤荣(2008)、周业 安(2008)、郭杰和李涛(2010)从税收竞争的视角,邵军 (2007)、李涛和周业安(2008)从财政支出竞争的视角开始定量研 究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情形。这些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税收角度 还是从支出角度,我国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确存在策略行为,即存在 某种形式的竞争。王守坤等(2008)、王美今等(2010)进一步分 析了这种竞争的类型。另一些学者,如周黎安(2004,2007)、周 黎安等(2005)提出官员在锦标赛制度下的晋升博弈本质上是一种 标尺竞争,这种竞争从规范的视角应该存在,但缺乏相应的证据。 进一步看,地方政府间竞争在不同的维度有何异同?竞争的程度如 何?现有的文献也没有细致分析。 其次,假定存在地方政府竞争,这种竞争会影响到经济增长 吗?在早期的规范分析当中,答案是肯定的。一般的逻辑是,地方 政府竞争能够改善地方政府的激励,从而促进资本流动,甚至还能 够影响到制度、创新等方面,从而带来经济增长。但如果地方政府 采取破坏增长的竞争策略,则也可能阻碍经济增长。周业安 (2003)曾分析了三种不同的竞争策略及其后果。特别是,关于地 方保护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大量的扎实的证据,证明地 方政府竞争不利于市场一体化,进而不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而关 于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也表明,分权虽然有利于经济增 长,但不利于经济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进(如周业安和章泉, 2008)。然而,所有这些都是间接的证据,难以支撑地方政府竞争 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周业安等(2004)试图利用樊纲等人发展 的市场化指数(樊纲等,2001,2003)来研究地方政府之间的制度 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但由于计量方法比较简单,实际上很难满 足研究意图。相关的研究,代表性的如张晏(2005),从财政分权 第1章 导论<br> 的视角间接讨论了地方政府竞争和增长的关系,但也只是间接证据 而已。直到最近,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以及李涛和周业安 (2008,2010)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首次分别尝试从地方政府 税收竞争和支出竞争的视角讨论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 发现了有力的证据。但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的研究比较简单, 没有发现更为细致的分项证据;而李涛和周业安(2008,2010)的 研究仅仅注重了税收竞争和支出竞争,没有关注其他方面的竞争。 我们将在第2章对相关文献进行详细的综述。不过很明显的一 个问题就是,要真正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背后的故事,就必须理解 中国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的崛起
三、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分权
(二)财政分权
(三)地方政府
(四)地方政府竞争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有限的财政分权下有限的地方政府竞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和设计
五、本书的具体结构安排
六、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政府竞争文献综述
一、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
二、政府竞争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早期的政府竞争理论
(二)早期政府竞争理论的发展
(三)政府竞争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三、政府竞争的存在性检验
(一)税收竞争检验
(二)支出竞争检验
(三)标尺竞争检验
(四)纵向竞争检验
(五)横向和纵向竞争的混合检验
(六)政策互动检验
四、政府竞争的后果研究
(一)区位效应
(二)居民的居住区选择
(三)经济增长
(四)公共品供给
(五)政府规模和腐败
五、国内地方政府竞争研究综述
(一)国内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
(二)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后果

第3章 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有限地方政府竞争的定义和性质
(一)地方政府竞争的定义
(二)有限分权的性质
(三)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
二、中国的有限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
(一)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
(二)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与竞争后果
(三)中国的有限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三、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具体研究思路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政府竞争理论研究中的运用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研究
一、导言
二、文献综述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四、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五、回归分析
六、稳健性检验
(一)变量选择和描述统计
(二)回归分析

第5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支出竞争研究
一、导言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
四、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五、基本回归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回归结果
六、人均地区本级财政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七、人均地区本级基本建设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八、人均地区本级教育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九、人均地区本级科学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十、人均地区本级医疗卫生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十一、人均地区本级行政管理费用水平的回归结果
十二、人均地区本级预算外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十三、结论及其理论解释

第6章 分权、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和中国经济增长
一、导言
二、文献综述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
四、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五、计量结果分析
(一)基于总体宏观税负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
(二)基于各税种税负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
六、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7章 地方政府间支出竞争和中国经济增长
一、导言
二、文献综述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
四、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五、回归分析
六、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8章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未来
一、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解答地方政府竞争之谜——-对本书主要结论的简要总结
(一)税收竞争的主要结论
(二)支出竞争的主要结论
(三)税收竞争和经济增长关系之主要结论
(四)支出竞争和经济增长关系之主要结论
三、本书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改进
四、本书的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