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明清经济与海外贸易
科大卫指出:“目前学术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即16-18世纪白银的流人为中国带来了一场商业革命。随着中国产品的输出,白银源源不断地流人。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当时中国出口的产品包括丝绸和瓷器,其技术水平为西方世界所望尘莫及。中国的出VI商品也包括茶叶,它在英国的销量空前巨大,不仅迎合了新的消费时尚,而且还为国库带来了巨额的关税收入。”而且科大卫还认为:“按照前近代的标准来衡量,18世纪的中国有着优裕的物质生活、领先的科学技术、相对高的教育水平和丰富的贸易经验。”
一、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胡平在《中国商业百科全书》中指出:中国商业史上有三次繁荣期。一次在春秋战国,延至东汉末而衰。一次在宋,历元而发展势头中断。一次在明后期,及至鸦片战争而转型。①清代前期的统治者为稳定政局而对农民和王商业者采取的一系列让步政策,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全国人口数量直线上升,城乡经济日趋繁荣,对边疆偏远地区大规模的开发卓有成效,从而使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同时,全国水陆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使商品交换打破了地域限制,商业资本冲破了自然经济形成的地方性藩篱,大批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卷进了广阔的市场。另外,清朝时地丁钱粮一概征银,漕粮、白粮和上贡物料等也陆续折银征收,政府官员的俸禄以及边饷、军饷等都逐渐用货币代替实物,从而大大缩小了赋税中的实物部分,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地卷入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潮流之中,即所谓“薪粲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
随着国内商品经济的异常发展,清代就出现了国内市场贸易区域逐渐形成的局面。但是,由于过度发达的商业和小农的相对贫网,导致国内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不足,供给呈现饱和状态。在“垄断性”高额商业利润的驱使下,开辟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商品销售渠道成为满足国内商帮利益追求的动力。因此,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流就成为当时大商人和商业群体竞相追逐的目标。
(一)国内市场粗具规模
16—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是明清之际国内商帮嵋起的主要历史背景。几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即贸易全球化阶段的商品流通相同,从16世纪开始,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国内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