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华为哲学概论:一个公司的基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63730
  • 作      者:
    楼河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公司的基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
  为什么任正非总是销声匿迹?为什么华为总是无处不在?
  完整阐释任正非的经营理念与华为企业文化,
  华为不为人知的内幕消息,前华为神秘员工独家爆料!

展开
作者简介

  楼河,诗人,著有《楼河诗选》《野外七人诗选》等;著有《邓丽君私家相册》等。曾在华为公关部门任职。

  

展开
内容介绍

    《华为哲学概论》对华为企业文化的运作方式与成功路径做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有关华为的最新、最热门的危机话题,并对其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法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把华为的成功与危机放置在同一个参考系统中观察,在分析华为的成功路径的同时,也指出其中埋伏的隐患,把华为的成功与危机作为一件事情的正反两面进行了解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体制出逃者的福祸相倚
  当任正非从一家国有的部门经理岗位上离职时,他与几位朋友凑齐了约2万元人民币创办了华为公司。其时为1987年,其地乃是深圳。这是一个了解华为的人所深知的故事。然而,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华为2万元原始资金的创业之艰,却几乎忽视了任正非创业的时空背景——改革开放年代,一个体制化格局正在逐渐被破开的时期。这是一个崭新的年代,充满了变化、不安和机遇,所以当我们将华为或任正非放在这一历史维度上去观察时,却让我们对它有了另一番思考。
  正如吉姆·科林斯在他的名著《基业长青》中所观察到的:“伟大的公司并不靠伟大的构想起家。”实际上,华为的创立,主要出于任正非本人的谋生需要。任正非本人就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篇文章中坦承,自己是在人生无路可走的时候,才被迫创建了华为。
  上世纪80年代,任正非由于中国整建制的大裁军,以转业干部的身份来到深圳一家国有企业——南油集团就业,尽管是从军队来到了民间,但实际上仍在巨大的体制中生存,得到体制的保障。虽然当初选择深圳,是因为这里代表了一种体制开放,让正值壮年的任正非怀抱梦想有所作为,但脾气火暴的他在新环境下仍是进展不顺,在一次交易中有200万货款他没有收回来。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为此他打起了官司,但官司结束之后,他也难在南油集团待下去了。
  体制是封闭的,要从南油离开去其他地方,并没有今天跳槽那么容易。当时的任正非养家糊口的责任很重,不但有自己和妻儿这个小家,父母也和他住在一起。为了养家,任正非只有选择了辞职“下海”创业,也自此正式告别了体制。“下海”是个很生动的词,下到沉浮的商海之中,意味着离开了岸上,要自己解决生存问题,要么在岸上已经把船造好,要么泳技高超,否则就是生死难料。这是一个巨大的身份转换,体制提供的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将随之消失,不仅如此,连养老金、公费医疗、工商保险等之前由原单位解决的社会保障也没有了。当时的人们出门办事,没有单位盖章证明,许多事情都干不成。
  任正非被逼到一个“不游泳就淹死”的大海之中。这是一个民营经济开始兴起的年代,虽然生机显露,但依然是困难重重。民营企业的身份并没有得到意识形态的认可,在很多人心目中,民营企业主是不讲道义的。上世纪80年代,在任正非的原籍浙江甚至还发生过“柳市镇八王事件”,温州8名私营企业主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送入监狱。直到1987年,中国颁布了《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次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提出了“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并“鼓励、引导私营企业健康发展,保障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才对民营企业有了清晰的界定和合法化。
  祸兮福之所倚,风险有多大,机遇也可能有多大。1985年12月25日至1986年1月5日,国务院在深圳召开第二次全国特区工作会议,确立了深圳建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因此1987年创业的任正非也顺应时势,把华为定位为贸易型公司。创业之初,企业生存下去是首要目标,当时的任正非对华为并没有多么高远的抱负。华为前副总裁刘平在其《华为往事》中就回忆说,创立之初的华为虽名为技术公司,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什么赚钱做什么,还卖过减肥药”,真是与“技术”绝缘。
  从代理商到豪赌自行研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辽宁省农话处的一位处长介绍,华为开始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生产的用户交换机PBX(也称为集团电话,是现代办公常用的电话通讯管理手段,可集团性管理外线来电与内线呼出),同时开始承担PBX的安装、维护等服务。鸿年公司的这款交换机是一款40门的模拟交换机,由几个香港青年研制,后来在珠海合资生产。任正非后来在一次讲话中回忆说,当时的代理业务做得并不顺利,“因为经常得不到供货,让客户逼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差点让人当成骗子”。话虽如此说,却给华为提醒了两点:交换机很火,中国通信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与其做代理,不如自己做产品。
  代理生涯帮助华为进入了电信设备行业,虽然这是一个被任正非称之为“因为幼稚”而走进去的行业,却让他“因祸得福”,迈向了辉煌。1990年,香港鸿年公司被国有企业收购,新的公司也随后取消了华为对其交换机的代理资格。但是,凭借一两年来的代理经验,华为已经在电信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加之当时交换机的售价高昂,任正非决定自行开发用户交换机。
  尽管是从无到有,但任正非强大的执行力却在产品开发速度上充分展示出来。1991年,华为就开始销售组装的小型程控交换机BH01,用于宾馆和小企业。但是这款交换机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因此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要用几个月的时间,研发出华为自有品牌的交换机。在华为的宣传口径里,“自主创新”的用语鲜少出现,这个专利积累最为丰厚的中国公司,崇尚的是所谓的“开放式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新”、“围绕客户需求的创新”,实际上并不拥有多少原创性专利技术。早期华为在研发交换机上就体现非常鲜明的“开放”,最早这款BH01,实际上是仿制的,“用复印机精确一比一地复印印刷板”,而所用的工具也不专业,是万用表和示波器。
  通信设备的研发成本很高,这种“开放式创新”观念的形成,完全是基于一种务实主义的考虑,是华为减少研发失败成本的策略。在决意投入开发自有品牌产品之时,华为的人才、资金十分缺乏,对任正非而言,这无异于一场豪赌。但是,在看清程控交换机的未来市场时,这场研发的豪赌就变得极有意义。但也正因为这仍是一场豪赌,所以要尽可能降低投入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当时华为的研发人员几乎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华为公司内部一直流传着一个画面:一群研发人员手捧教科书,“一边看着南京邮电大学陈锡生的《程控交换原理》,一边设计软件硬件”。不但研发经验匮乏,研发人员的配备也非常单薄,项目组的开发人员只有五六个人,要负责全部硬件的设计和软件的编写及调试,一位经历了当时情况的老员工回忆说:“关键时刻,从白天到晚上不断地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记得有位工程师,负责改写软件和测试全机性能。他累了就抽支烟或闭一下眼,病了也一边吃药一边不停地干。当项目成功,机器出厂,他又到上海指导安装开通,累得连眼角膜都掉了,不得不住院手术,才保住了视力。”
  自行研发的过程虽然非常艰苦,但塑造了华为人的团队奋斗精神,比如广为人知的床垫文化:“十几张床挨着墙边一溜排开,床不够,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在工段上班,包括开发人员,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张泡沫板、纸板,席地而卧,睡一下,醒来接着干,包括公司领导也是这样。”“每天加班到很晚,熄灯就睡。四周老化测试的机架,设备上一闪一闪的信号灯,高频电流的振荡声,伴随着枕戈待旦的华为人进入梦乡。”
  由于人员数量有限,所有员工的工作范围也就非常广泛,大家没有职位之分,搞研发的博士经常变成搬运工和包装工,设备测试好后,就临时叫上周围几个人一起将设备装箱,然后四五个人一起抬起机柜箱,装车发货。
  创业时期的华为工资不高,更没有任何补贴和加班费可言。尽管人数不多,开始决定投入自行研发的1991 年,公司的现金流还是十分紧张,到处借贷困难,到账的订货合同预付款,都全部投入到生产和开发。“产品出不来,全国各地已经预定华为交换机的催货电话、电报、传真不断,我们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经历当时过程的老员工回忆说。
  1991年12月,华为此次研发的产品终于通过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测试,首批三台BH03(24/224)于12 月2 日包装发货出厂。到月底,公司举办了一场简单的自助餐庆功会,庆祝华为第一个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炉。但事后很多人才知道,公司在1991 年收到的订货预付款也已经全部用完了,华为账上已经没有什么资金,“再发不出货,公司就要破产了”。
  从“西乡军校”到“黄埔军校”
  1992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5亿元,员工超过100名,开始开发农村市场使用的局用程控交换机,也就是后来帮助奠定华为业界地位的C&C08。C&C08的设计目标是万门机(可以支持接入1万个有线的固定电话的交换机),但是这群准备研发万门机的人,却多数连万门机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研发BH03时,员工称当时公司在宝安西乡的所在地为“西乡军校”,而参与C&C08研发的华为原副总裁刘平则称“C&C08是华为的黄埔军校”,因为,C&C08的研发人员,如郑宝用、毛生江、李一男、洪天峰、费敏等人后来都成为了公司的高层,这是一个极为锻炼人的项目。
  BH03、C&C08等产品的研发过程,让华为成为最典型的艰苦奋斗的公司之一。和奋斗精神共融在一起的还有家庭般的团结观念,所有的研发人员都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每个人在办公室都有一个床垫,任正非告诉他们,累了随时可以躺在地上休息。而很多人加班晚了后,就睡在了公司。公司食堂不但提供早、中、晚餐,晚上9点之后还提供宵夜,并且有洗澡和看电视的地方。这使得很多员工“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公司里”,“宿舍里除了一张床,就没有什么了”。
  当时的研发人员目标非常简单,就是尽快推出新的交换机,因此加班到半夜两三点是常有的事情。不过,华为并没有强迫大家加班,相反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公司允许大家上下班不打卡,“可以早上睡到十一、十二点才起来,吃了中饭接着干”。
  当时的任正非也经常是吃住都在公司,和所有的员工一起紧张忙碌地工作。《华为人》登载过一则有关他的床垫故事:“那时西城厂还在装修,一家外协厂区送货,正值中午休息,送货的业务员就找张泡沫板在地上睡了一觉,醒来发现身边多躺着一个人,打完招呼一看,正是我们任总。”
  任正非不但通过自身的言行去鼓动研发人员拼搏,同时也在物质激励上实行了很高的标准。经过第一批交换机的研发成功和市场成功,公司提供的研发条件、给予员工的物质回报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员工的工资由1991年的每月几百块,上升到1993年的1000以上(本科1000、硕士1500、博士2000是基本标准)。而参与C&C08研发的人员,待遇更是可观,在产品还没有研制出来的情况下,每个月的工资几乎都会上涨,并且涨幅不低,1993年2月进入华为的刘平,从3月2600元的工资涨到了年底的6000元。
  ……

展开
目录

自序
上篇:风华绝代乱世生——成功者华为
第一章 从代理商到业内大鳄——华为成长史
再见,体制!
一场豪赌
从“西乡军校”到“黄埔军校”
对房地产说“不”
“农村包围城市”的背后
“天气好时,别忘记晒钱!”
出征海外
难得的机会
“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国际版“农村包围城市”
市场机会窗的出现
2005:挺近欧罗巴
美国,冰冷的大门
第二章 振兴通信,中华有为——华为人的精神食粮
任正非的家国观念
“振兴通信,中华有为”
作为文化策略的民族主义
作为公关策略的民族主义
第三章 老板,父亲,校长——多重角色下的任正非
任正非的复杂身份
企业文化宣传大师
以运动树理念
洗脑?抑或激励?
穿透人性的激励才有效
第四章 抬头遥望北斗星——华为人的行动指南
“华为基本法”的诞生
客户至上的逻辑
要“奋斗”,不要“劳动”
不奋斗,就回去找妈妈
自我批判:任正非的金箍圈
新时期的“上山下乡”
不要脸的人才会成功
“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第五章 走出去,才能走得更远——华为的国际化战略
务实的冒险主义者
狭路相逢唯有勇者胜
低价,也是一种策略
压强原则与机会窗理论
“见谁都说好”
投机与反投机的辩证法
论突破大T的必要性
下篇:问君能有几多愁——华为的危机
第六章 高处不胜寒——华为转型之困
成为第一之后怎么办?
从“抢粮”到“守粮”
业务转型,前途未卜
华为手机的真相
纠结的领先者角色
第七章:关山难度——华为国际公关的挑战
美国,大门难开
自证清白,一个难题
欧洲人眼里的“低价倾销者”
本土化难题
丧失主动权的公关
关系型媒体策略的利与弊
公关问题出在哪儿?
消除数字鸿沟的领跑者
全球化语境:根本之道
第八章 艰苦奋斗过时了?——华为的企业文化危机
文化早过时了
变了味儿的“员工持股制度”
隐患重重的双重差序格局
员工非正常死亡的背后
绩效主义优劣之辨
“灰度”理论的灰色色调
第九章 谁能替代任正非?——华为的接班人难题
华为文化能延续吗?
CEO轮值制度之辨
缓兵之计?
任正非的高傲与功利
从《我的父亲母亲》到《一江春水向东流》
附录:华为相关文献选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