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旅游人类学:理论与经验:theory and experien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8312
  • 作      者:
    孙九霞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孙九霞,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工作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规划与管理系副主任,主要讲授《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社区旅游》《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旅游与族群关系等。
  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研究课题。目前是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理事、广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社会学会理事,具有深厚的人类学、社会学学术背景。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专著2部。学术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旅游,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希望通过旅游认识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别具特色的历史与现实,以期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增加人类的知识。
  但真实的旅游往往与希望大相径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舞台、是表演、是塑造,我们期望了解的真实却难寻踪迹。
  与此同时,借助旅游,旅游区的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富裕、不断繁华、不断变化。
  矛盾?困境?欣喜?《中山大学人类学文库·旅游人类学:理论与经验》为您深度解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内部东方主义的幽灵
  游客在旅游中都抱有猎奇心态,这种心态与好奇有所不同,后者多少带有某种探究的心理。对此,前者未必有。如何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态便成为旅游策划者和从业者的重要任务。在许多国家,国内的文化多样性和历史通常都成为旅游开发的资源。通过展示不同的文化来招徕游客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是,如何展现文化,尤其是展现非主流的文化或者展示非主体民族的文化?这是经常受到挑战的问题。在我国,我们看到,许多民族地区都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族群多样性资源来进行旅游开发。然而,在展示民族文化的方式上,援用的却是一些看起来在政治上不是那么正确的方式。换言之,在许多旅游景点里,少数民族之“异”往往是重点展示的对象。而且对所谓“异”的解释往往又有本质化之嫌,似乎他们因“异”而与主流社会或者主流文化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很明显,旅游目的地的许多景点在与旅游凝视的对接上,都有这样一种本质主义取向。换言之,景点的策划者都试图迎合游客的猎奇心。因此,原先可能可以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或教育功用的景点,在某种程度上与此背道而驰。它们所展示给游客的并非当地人今天的社会生活,而是不恰当地对当地传统进行的夸张。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育和主流媒体的宣传,许多景点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描写与介绍完全与国家对民族分类的解读如出一辙。①比如民族村的解说员会介绍说某民族处于某阶段,信仰“原始宗教”,“文化落后”等等。这种似是而非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进步与落后甚至在一些策划和设计中成为某种元素,而这些元素一定与自然的风光山水相搭配。为此,设计者可以将与当地无关的族群或者民族置放在山水之中来娱乐游客。譬如,广西阳朔有一处利用当地喀斯特地貌的山形岩洞与水流构建起来的景点,名为“世外桃源”。游客们泛舟水面,穿行岩洞。在水路的两边山坡和崖面台地上,不时出现载歌载舞的佤族男女青年。佤族是生活在云南的山地民族,为什么要把他们安排到广西来?同在一条船上的导游姑娘的解释是,“因为他们最原始,也就最快乐”,于是与美丽的山水最为协调。这真是个奇怪的逻辑!按照这位导游的话,岂不越“原始落后”也就意味着越快乐,越幸福?这种逻辑的背后其实就是越“原始落后”,头脑也就越简单;头脑越简单也就越无忧无虑。如果卢梭“高尚的野蛮人”之说尚可以考虑为对“文明”的失望,那么“原始落后”与“快乐”成正比,则表现了“现代文明人”的无知与妄自尊大。其实,我们在众多民族旅游目的地景点所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他者”建构;而且还可能是一种自我的“他者化”——如果我们考虑到许多当地人也参与了这样的建构的话。
  上述所提及的情形在中国许多民族旅游场合都可以听到,这绝非偶然。除了今天可以见到的各种涉及少数民族的古代文献都充斥着荒诞不经和歧视性的记载之外,当代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和与此分类直接相关的有关知识,也将少数民族嵌顿在一种“落后一进步”或者“野蛮一文明”的线性演化的梯度解释模式上。这种貌似理性分析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解读,无疑给一般主流民众甚至少数民族民众自身建立起一种有关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另类的刻板印象。因为它貌似理性,所以是“另类”的。这点,与一般意义上的刻板印象有所不同。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总论:旅游的本质
1 在野的全球化:旅行、迁徙、旅游
2 “失落的主题”:论旅行文化作为民族志的表述范式
3 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
4 旅游情境中的乡土“陌生人社会”
5 行者与游客
6 消费的社会形式及其社会后果

第二编 旅游相关理论
7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
8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的一种关系的表述
9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10 旅游商品化中的文化表演:谈阈限与真实性
11 舞台真实:对本真性的人类学反思
12 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
13 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族群文化原真性研究

第三编 旅游与地方发展变迁
14 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
15 新加坡白沙浮街:发展,保护以及旅游文化景观的重塑
16 浅析地方要素的地理边界和行政边界的关系
17 地方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互推互强:以香港长洲包山节为例
18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与民族关系互动研究
19 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

第四编 旅游与族群文化变迁
20 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
21 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
22 旅游际遇、身份认同与表述
23 旅游业、治理与文化变迁
24 民族旅游的麦当劳化:白马藏族个案研究
25 事件重构文化符号的人类学解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