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文库:社会、国家与法的当代中国语境》共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社会、国家与法及其互动关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维进路,在解析传统的国家主义法哲学和西方自由主义法哲学历史地位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国家和法的一般原理。重点在于对含有“资产阶级式的权利”的社会主义社会和非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以及作为国家回归社会桥梁的法相关诸问题进行探讨。第二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与”市民社会”。阐发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脉络,当代中国学界尤其法学界对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社会、国家、法的实质内涵之核心点,是人权及人权与主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涉及基本的对应范畴,包括:权利与权力、权力与义务、职权与职责。公民的权利意识,是实现法治的前提。第三部分,社会、国家、与法的价值分析。法的真善美是理解社会、国家与法的新视角。应当”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法”,揭示与复现人的“类本质”。诠释”德治”的历史与理论。应当承认德治的重要性,但封建社会那种“德治”与今天所说德治本质不同,特别是”德治”不能替代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地位。严格审视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关系。程序是法治的表现与实现;坚持程序正义并以此达致实质正义的社会整体正义。要沿循”小政府、大社会”的路径来推进国家向社会的回归。第四部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与法。和谐社会是历代众人的、理想,但它必定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法哲学阐释:人性。自由、权利、个人(人格)地位的凸显。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贯穿依法治国的全部进程,它是法治的灵魂。除了形式的体系之外,应当进而研究法的实质结构即以人为本的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包括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社会法四个部分。国家和法律秉承公平正义原则,强化民生视角下的社会法,解决弱势全体的利益需求,深化社会保障机制,引向社会的共同富裕。第五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成长的理论解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