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8831
  • 作      者:
    刘维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维芳,祖籍安徽,1973年出生于新疆,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副研究员。1992-1996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读本科,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98-2001年在新疆大学政治系读硕士,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1-2㈣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读博士,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相关研究工作。曾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报刊发表调研报告、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著《中国模式论》(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人民出版社2∞7年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田居俭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版)、《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中)(顾秀莲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综合运用中外对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总结西方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探究苏联法治建设的历史教训,以及考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对当前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认为,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道路,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它既应借鉴国外经验,尊重法治建设的一般规律,更需尊重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展开
精彩书摘
  其二,在价值取向上,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以自由、平等、人权、公正等为追求目标,反对“工具论”的法律观。法制往往不具有这种价值特性。其三,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表现出与人治根本对立的立场,这种对立是法治概念具有的本质特征。人们也通常是在反对人治的意义上使用法治这一概念的。而法制不但不能表明与人治的必然对立,而且还可能出现“人治底下的法制”。其四,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上,法治要求确立法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统治者治理国家首先要依法进行。法制则要求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制度,以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法来治理国家。可见,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上,法治与法制的本质区别在于: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服从法还是仅仅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其五,在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关系上,法治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民主政治体制之中的治国方略。法制则既可以建立在各类经济基础(包括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之上,又可以与各种政治体制(包括专制政体、极权体制)为伴。法治与法制的联系在于:法治以法制为基础和前提,法治是法制所追求的目标,实行法治必然要求法制,但法制却不一定导致法治。
  (二)法治与人治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两者的区别不在于有无法律,也不在于是否重视人的作用,而在于对法律的态度和人起作用的方式。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肯定人的作用不一定就是人治,有法律也不等于实行法治。人治意味着法律只是工具,社会成员中某些人具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治则意味着,法律是标准,任何人无法权之外的特权。人治,人的作用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依赖于少数人的作用,往往导致独裁;法治,人的作用规范、民主、科学,发挥了多数人的作用,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所以,区别二者的根本标准是:当法律与统治者个人的意志发生矛盾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凡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略就是法治,凡是个人的意志高于法律的治国方式就是人治。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一章 法治、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概述
第一节 法治的一般理论
一 法治概念的演变
二 法治的概念与内涵
三 法治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
一 法治国家的概念和内涵
二 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三 法治国家的其他属性
四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资本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章 国外法治发展的典型模式
第一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 社会革命:法国资本主义法治发展模式
二 自然演进:英国资本主义法治发展模式
三 多元综合:美国资本主义法治发展模式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 人文精神——法治发展的文化基础
二 商品经济——法治发展的经济基础
三 民主政治——法治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发展及其启示
一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实践
二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法治的论述
二 列宁的法治思想
第二节 党的历代领导核心的法治思想
一 毛泽东对法治的早期探索
二 邓小平对法治理论的贡献
三 江泽民的法治思想
四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法治思想的新发展

第四章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法治的曲折发展
一 社会主义法治的初创
二 社会主义法治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法治的重新起步和全面发展
一 法治的恢复和重建
二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全面实施

第五章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分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有利因素
二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不利因素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中的若干突出问题
一 农村法治的困境
二 行政法治的难题
……

第六章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