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统权利的现代解读:请愿权理论和规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47902
  • 作      者:
    张福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福刚(1978-),男,河南固始人,汉族,法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宪法学基本理论,在《郑州大学学报》、《河北法学》等期刊公开发表《道义上的宪法权威》、《宪法的生命与权威——基于规范与现实的视角考察》等论文十余篇,参编《宪法学》、《城市房屋拆迁程序法律规制研究》等著作五部。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请愿权是指人民就国家的政治措施或对个人的权利、利益之维护,向国家有关机构表达意愿,请求国家有关机构受理并做出答复的权利。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区别一般意义上的请愿与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请愿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界定请愿权,既要照顾到请愿权所具有的表达权、请求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属性,又要使请愿权概念本身具有周延性,使得请愿权概念与公民行使请愿权的宪政实际相符。在请愿权的构成方面,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作为请愿权的客体的国家给付义务,这与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请愿权所具有的给付义务请求权是相对应的。请愿权除了给付义务请求权的基本属性以外,还有自由权属性、参政权属性、权利救济权属性以及和平抵抗权属性等。请愿权多元化的权利属性与其内容的开放性与广泛性有关。在界定请愿权的同时,需要在中国的语境下注重请愿权与信访之间的联系,理性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我国现行《宪法》还没有相应的条款可以视为请愿权的宪法依据,《宪法》第41条的内容还无法与请愿权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是,这并不影响请愿权之于宪政建设的功能和价值,诸如控权功能、民主的形塑功能、秩序保障功能以及促成善政之达成等功能对于民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
精彩书摘
  2.承认请愿权阶段(1881年至1889年)。在自由民权运动的努力和影响下,1881年,随着要求国会开设请愿运动的不断发展,天皇被迫开设国会制定宪法。但是政府并没有改变其对民众运动一贯持有的警惕。1882年出台的《请愿规则》加强了对请愿运动的规制。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及相应的《议院法》在一定程度上将请愿权的实定法化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尽管《明治宪法》所确认的是“臣民的请愿权”,在根本上还没有彻底摆脱封建色彩,但在宪法中明确承所有臣民都有请愿的权利并确认议会受理请愿的制度在日本宪法史上毕竟还是第一次。
  3.曲折发展阶段(1890年到1947年)。请愿权基于其监督公权力的特性,其受到政府的限制和排斥伴随着其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尤其在现代议会民主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的明治宪法条件下,国家政治体制以天皇主权体制为主导,国民请愿权的行使依然在不同时期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压制。特别是大正6年颁布的《请愿令》将请愿对象仅局限于行政作用领域,并禁止向天皇直诉。《请愿令》实质上将请愿等同于乱请,对诸多请愿行为和方式付以严厉的惩罚措施。
  4.不断完善阶段(1947年日本现行宪法颁布至今)。随着现代代议制民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请愿权观念开始得到普遍地接受,其被视为作为主权者的国民所享有的基本人权。这一时期,浸透着民主主义观念的请愿立法不断出现,进而形成体系相对完整的请愿制度。很明显,这一时期的请愿制度虽然放弃了对战前制度的简单继受,但是,立法的惯性使得明治宪法下的请愿制度还是在新制度当中留有自己的身影。
  ……
展开
目录
内容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书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体例安排

第一章 请愿权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请愿权与公民基本权利
一、公民基本权利
二、公民基本权利视野下的请愿与请愿权
第二节 请愿权之界定
一、请愿权的概念
二、请愿权的构成
第三节 请愿权的多元化权利属性
一、自由权
二、参政权
三、权利救济权
四、受益权
五、和平抵抗权
六、请愿权属性多元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请愿权的对应形态
一、批评或表达不满
二、提出建议或意见
三、申诉、申明或提出要求
第五节 请愿权与相关概念之甄别
一、请愿权与表达自由权
二、请愿权与诉愿权
三、请愿权与信访权
四、请愿权与监督权:对《宪法》第41条的解读
第六节 请愿权的宪政价值
一、请愿权的控权功能
二、促成善政之达成
三、民主意识的形塑
四、秩序保障功能
五、权利保障功能

第二章 请愿权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域外请愿权的产生与发展
一、请愿的萌芽:英国早期国会向英王的请愿
二、请愿权的初次宪法表达:《权利法案》
三、请愿权在近现代立宪活动中的广泛确认
四、请愿权在国际人权文件中的确认
……
第三章 请愿权的理论阐释
第四章 域外请愿制度之比较
第五章 我国请愿权之制度保障
余论:公共参与与宪政启蒙:请愿权利意识的培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