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聚同道于乡野: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1926-193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83542
  • 作      者:
    任金帅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任金帅,男,1986年出生.河南禹州人。201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已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聚同道于乡野: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1926-1937)》着力描绘一个被忽视的社会群体——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生存图景。他们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与灵魂,不了解他们则无法真雁理解这场垂名青史的运动。《聚同道于乡野: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1926-1937)》主要以1926-1937年间的邹平、定县、宛西乡村建设区域为时空范围,通过考察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构成、特征、活动及社会认同等问题,全面展现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多维属性与复杂面相,并考量群体对运动的发展及走向所产生的影响。从事件、思想到群体的视角转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乡村建设运动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今日“三农”问题的解决也不乏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丛书将中国二十世纪的社会变迁进行了一个系统梳理,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社会潮流、城乡的分离化,以及所产生的社会认同危机、城乡失衡的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目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怎样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从而全面展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这成为本丛书最重要的特点。本丛书的研究视野、理念与方法,均具有前沿性,是难得的有相当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成果。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 王笛
  
  ★乡村变迁和城市发展,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两翼,归结为城乡关系。学界的现有研究,或关注乡村变迁,或聚焦城市发展,而将两者结合起来,从城乡关系的统合视野进行研究的成果,仍然不够充分。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具有选题的开拓性。
  丛书主持入对于研究主题的设定能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关注中国乡村与城市社会历史变迁在中国由传统而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走向,即由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逆转为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及其间的利弊得失,从而使该研究在注重历史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汪朝光
  
  ★无论是城市化进程还是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农耕文明转变为城市文明的过程。所以,不关注城乡关系变化的这一本质,将城市化历史与乡村史研究割裂开来,是无法深刻揭示中国城乡变迁问题的真正历史底蕴的,也是不能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继续引向深入的。故此,本丛书不仅是对学术研究薄弱环节的重大弥补,而且对于推进学科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李帆
展开
精彩书摘
  但实际上,这种理想中的联合未见有多少,反而是矛盾冲突不断,互相不能合作。1934年底王柄程在《乡村学臆说》一文中就指出在邹平乡学村学的教职员之间存在很大的问题,“就目下邹平之乡村工作言之,辅导员大概顾及乡学内学董、学长、乡理事、教员之物色,介绍,运用,合作。至对于村学教员,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提携共进者,甚少。甚或彼此隔阂误会,亦数见不鲜。各村学教员,能否与辅导员打成~片,协力前进,亦是问题。故目下邹平乡村学之工作同学,可谓为完全无组织。你动我不动,乃至你东我西,拼头磕脑,亦所在多有。故工作人员,此际应有一番整理及组织,而澈底解决之。不可参以一点‘感情’,当专用‘理智’为解决之根据”①。工作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使研究院不得不令部分乡农学校实行校长自由聘任教员制以图解决,“乡校职教员所以要由校长自由聘任的根本意义:从过去以至现在,乡校的大问题是内部不和,弄出许多笑话,以至工作废弛,效率减低;为避免这种缺憾,才有自由组合及校长自由聘任的规定”②。
  2.从客观环境来说,“上联下接”的动员方式使工作者无法抗衡地方势力的抵制与破坏,在权力网络中艰难生存在近代乡村社会中办理事业,采取动员地方绅士并借用其力量的做法并非不可取,而在自身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更需如此。一则固有的乡村组织握于绅士之手,以其号召农民较之工作者零星地动员农民,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二则绅士普遍为地方领袖,为乡民所望,如能争取绅士的支持,则不难获得民众的欢迎。更何况虽然“劣绅化”的趋势在国家渗透压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无法遏制,在一些生存环境相对较好、血缘关系紧密的村庄,仍会有品性相对端正的绅士散落乡间,即便不过问公事,但在地方上仍有一定号召力。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极为重视与地方绅士的联络,平教会在推行平民教育时也注意与其进行接洽。宛西四县更是地方精英主导的乡村自治,总体来看对绅士的动员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问题在于,为获得绅士的支持以利于事业的开展,工作者有时过于追求团结,往往会对绅士持放任态度,对其行为不加干涉,即便这种行为有可能损及村民的利益,也只做一做“吹风”的工作。如在村款问题上,“这里乡村运动者又应作什么工夫呢?只是你老实记着,乡村领袖最怕你于他的账项参加意见,只有平常里对于这问题注意考察,而善意的供献意见于乡村领袖……乡运者要去提倡正气,导化恶劣份子,帮助现在的乡村领袖作事,因势利导,使流弊无从发生,渐渐转移乡村风气,使村庄人士能时时聚集,要用种种方法使之融洽,例如互为扬善隐恶,互为解释嫌隙等,这样能使乡村领袖合作,乡村事业才能进展”①。这种态度与做法也使工作者常陷入两难境地,处于绅士与农民之间而不得动弹,如办理乡农学校时,部分经费是由各里庄按粮银均摊,如何做到平均公摊就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应如何清理稽核以防从中舞弊情事?要清理或得罪于士绅;不清理则无以取信于乡农”③。处理不当则既不见容于绅士,也无法取信农民。
  再者,研究院及平教会等强调乡村建设是一种社会运动,尽量避免政治强制力的运用,寄希望于工作者用道德等进行规劝感化。如王伯平的《献给地方上的领袖们》一文,就试图用乡土感情对绅士进行规劝:“先生们:你是有智识的人;你是地方上领袖;同时你也是地方上的眼目头脑,你的一举一动,与农村影响很大。换一句话说:破坏的农村,须要你来恢复,你有你很大的责任,不要忽略才好!地方的力量不能彼此再摧残了!‘对付’的心理必须取消,把彼此倾轧的力量,用在地方建设事业上,一心一德的,那么地方才可慢慢的变好,同时你也不愧算个地方领袖。”③杨效春也认为工作者处于“客”位,应注重道德感化,而不能以势相逼,“我们大家对于地方人士的态度,我想对于绅耆概宜尊敬;对于农友概宜亲爱;对于地痞,流氓,赌棍,瘾民及一切乡间所鄙视的小人,我们亦概宜以善意感化他,教导他,使他悔悟,改过自新。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说明与研究范围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案

第一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城乡关系的结构性失衡及其影响
一、城乡殊分:农村经济危机的凸显
二、精英离乡:乡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人才流失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与人才需求
一、“最强力之潮流”:乡建运动的兴起
二、“下乡去”:新兴知识分子阶层的转向

第二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的形成及特征
第一节 工作者的选拔与训练
一、选拔与培养标准
二、训练机构
三、训练内容
第二节 群体的构成
一、数量的统计
二、社会身份的分析
第三节 薪俸待遇
第四节 “人才中心圈”:群体之间的互动
一、互动之主、客观需求
二、全国性的互动与联合
三、区域性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与乡村社会改进
第一节 进行社会调查
第二节 推进乡村民众教育
第三节 复兴农业经济
一、农业技术的改良与推广
二、建立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第四节 推广医疗卫生
第五节 “模式化”的困境——人员与事业的脱节

第四章 权力网络中的乡建工作者群体
第一节 乡土社会权力结构与事务处理方式的近代走向
一、乡土社会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
——以绅士为中心的考察
二、乡村事业内容的变更
……
第五章 社会认同视野下的乡建工作者群体
第六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的分化与走向
第七章 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再审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