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复而不兴:战前江苏省保甲制度研究:1927-193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83290
  • 作      者:
    杨红运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杨红运,1984年出生,河南南阳人。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思政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等,曾在《晋阳学刊》、《兰州学刊》、《贵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复而不兴:战前江苏省保甲制度研究(1927~1937)》以战前江苏省保甲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政治地理学等方法和理论,揭示了政府、绅士和农民三者在保甲实施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并从时间和区域的比较视野中讨论了江苏保甲的特殊性,考察了国民党政权在其统治核心地区改造乡村政治的实践及影响,体现了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中心与边缘等多维度的有机统一。不仅对民国保甲制度研究的新范式提供7理性思考,也对当今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
精彩书评
  丛书将中国二十世纪的社会变迁进行了一个系统梳理,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社会潮流、城乡的分离化,以及所产生的社会认同危机、城乡失衡的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目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怎样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从而全面展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这成为本丛书最重要的特点。本丛书的研究视野、理念与方法,均具有前沿性,是难得的有相当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成果。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 王笛
  
  乡村变迁和城市发展,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两翼,归结为城乡关系。学界的现有研究,或关注乡村变迁,或聚焦城市发展,而将两者结合起来,从城乡关系的统合视野进行研究的成果,仍然不够充分。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具有选题的开拓性。
  丛书主持入对于研究主题的设定能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关注中国乡村与城市社会历史变迁在中国由传统而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走向,即由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逆转为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及其间的利弊得失,从而使该研究在注重历史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汪朝光
  
  无论是城市化进程还是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农耕文明转变为城市文明的过程。所以,不关注城乡关系变化的这一本质,将城市化历史与乡村史研究割裂开来,是无法深刻揭示中国城乡变迁问题的真正历史底蕴的,也是不能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继续引向深入的。故此,本丛书不仅是对学术研究薄弱环节的重大弥补,而且对于推进学科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李帆
展开
精彩书摘
  早在国民政府实行新县制前,各省的区乡行政体制尚存在着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山东、山西为代表的村制,这两个省并没有编制保甲;第二种模式是以豫、鄂、皖等“剿匪区”为代表的自卫型保甲制度,其分布区域有10个省,区以下设有联保一级组织,并无乡镇一级组织;第三种模式即以江苏为代表的自治型保甲制度,其分布区域有9个省,区以下保留了乡镇组织,不设联保组织。②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县各级自治纲要》,推行“新县制”,基本上采纳了以江苏为代表的自治型保甲制度模式。新县制规定了县与乡镇两级的地方自治,以保甲组织来推行广泛的地方建设事务,这使得保甲从单纯的自卫组织演变为自治组织。自此,保甲与自治开始全面融合。③
  第二,江苏省自治型保甲的这种设计,加速了自上而下政令的传达,却造成了政府官员将保甲视为“万能工具”的倾向。在保甲被作为“万能工具”的影响下,滥用保甲的现象无法避免,这反过来加重了乡镇保甲长的负担,阻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在国民党当局看来,“自治为体,保甲为用”是一种合理的设计,即以政府主导的保甲组织来推行各项社会建设,从而推进地方自治。不过,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有为”政治,却使得这个自治事务的边界日益扩大,更使保甲组织日益行政化,沦为政令推行的工具。国民党执政之后,崇尚“有为”政治,希望一改“消极”为“积极”。于是,县级行政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大,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各项行政事务增多。据1930年奉贤县施政报告所载,该县施政分为内务、司法、区政、财政、公安、教育、建设、农业、工商业和社会等十大项,其中每项下又分若干小项,共计72项。④同一时期涟水县的施政计划则达到了171项,可谓事无巨细,应有尽有。①据学者王奇生的研究,清朝一县知事所处理的事务尚不过30项,而国民政府时期的县长要处理事务(如民政、财政、教育、司法、建设和卫生等)竟达170余项。②国民政府时期县政府所处理事务之繁杂,令传统的县政府望尘莫及。1933年,陈果夫主政江苏以后,更加注重“有为”政治,他积极推动地方各项建设,期望江苏成为全国“模范省”。陈认为,那些动辄借口经费匮乏而尸位的主政者是要不得的,因为这些主政者无异于推卸自己的政治责任,“其究其极乃足以误国而召亡”。相反,主政者应当将“民生利害休戚,宜若疾痛之在躬”,必须担负其领导急进的责任。③如他所说,“我们在江苏服务,只是诚意为江苏谋福利,未尝有名利心……四年之间,上下融洽,皆以事业为目标”,“故建设事业得从容依据理想,逐步推行尽利”。④
  受到“有为”政治的影响,江苏省当局对保甲组织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不断利用保甲推动各项社会建设。最早关于保甲的运用是防治盗匪,“如苏北之徐淮海等地,匪风素炽,去年青纱帐起,闾阎均能安堵,尤以淮阴区自前次举行剿匪后,地方安谧,实近年所罕见。保甲运用之效,于此可见大端。”⑤随后,江苏省便将保甲用于征工浚河、土地陈报和强迫识字教育等事务,江苏省县一些官员倾向于将保甲当成“万能的工具”。如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余井塘所说:“保甲是一种方法,组织民众的方法,借以达到改善民众生活的一种方法。有了保甲,我们可以推进民众需要的一切。它是推行政令的工具,办理征工浚河,征工筑路也好,土地陈报也好,肃清盗匪,无一不可借重保甲。”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农村社会的失控与江苏保甲的嬗变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农村经济的破产
二、圩寨林立的地方政治
三、匪患、烟毒与讼风
四、中共的挑战
第二节 江苏保甲的历史演变
一、清末、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自治(1908-1927)
二、“南京十年”的江苏保甲制度(1927-1937)
三、战争时期的江苏保甲制度(1937-1949)
小结

第二章 江苏保甲的施政纲要
第一节 制度设计
一、孙中山、蒋介石与民国保甲复兴的关系
二、江苏保甲实施的特殊性
三、自治型保甲设计的意义
第二节 人事要求
一、保甲督导人员的职责
二、保甲组织人员的职责
第三节 实施步骤
一、分区推行
二、按步实施
小结

第三章 保甲纲要的实施
第一节 编查时期的活动
一、“灌输以保甲知识”:扩大保甲宣传
二、视导与奖惩
第二节 训练乡镇保甲长
一、精神训练
二、军事训练
三、知识训练
四、训练效果
第三节 整理保甲
一、户口总复查
二、全面整理
……
第四章 幕后与台前:士绅与保甲
第五章 冲突与合作:农民与保甲
余论无序与有序:保甲与乡村社会控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