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乡村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续着历史的脚步,当下的中国总体上已置身于快速城市化及工业化中期阶段,乡村建设可以获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反哺性动力,解决乡村问题正处于最好时期。但9亿农民生活、生产着的乡村地域在城乡二元构架下日益“边缘化”,且其自身相当悠久复杂的体系正发生着某种程度的“裂解”。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公布)以政府立场和国家意志,决意要反哺这个与城市落差日益扩大的世界,要着手施以新的援手,此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舆论基础和运行骨架。并激发了从诸多层面对村庄规划建设进行重新审视与深刻反思……
中国农村社会是全世界最复杂的社会形态,村落文明背景深厚、分布面广量大、人地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体制复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如此复杂的社会形态中进行大规模村庄规划建设的先例和经验。而在预期的健康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必然是一个在推拉力均衡下渐进的、系统的、自然和谐的过程I力Ⅱ之,小农经济存在的长久性,9亿农民不可能顺利转移出去。因此,上述因素注定了我们这时期的村庄规划与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一面,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农村社会经济也处于急遽转型的历史潮流中,农民消费观念、农民利益与价值观念、农村公共品供给途径、乡村治理方式开始转变,甚至出现了农村的阶层分化,村庄结构也在经历着嬗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