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期,四川盆地饮食文化也空前繁荣,不仅讲究色、香、味、器,还重视菜肴的造型。杜甫诗中曾有描绘:“刀鸣脍缕飞”,“鲜卿银丝脍”,“无声细下飞碎雪”。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也都是烹饪大师和美食家,如四川传统名菜“太白鸭”与李白相关,“五柳鱼”是由杜甫命名的。当时的饮食行业中,也有“扬一益二”之说,即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宋辽金元时期,饮食作为世俗文化的浓缩,受到更多文人的关注。人蜀的陆游,在《剑南诗稿》中,称赞四川饮食的达50余首。他常流连忘返于蜀中饮食,说:“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烟柳不遮楼角断,风花时傍马头飞。笔羹笋似稽山美,斫脍鱼如笠泽肥。客报城西有园卖,老夫白首欲忘归。”更为后人所知的是大名鼎鼎的美食家苏东坡,不仅诗文俱佳,而且能亲自做得一手好菜,《东坡志林》中有“予在东坡,常亲执枪煮鱼羹以待客,客未尝不称善”的记载。据传风味川菜“东坡肘子”和“东坡肉”就是他创制的,并总结出“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烹饪经验。
明清时期,川菜更趋于精良,色、香、味、形、器各方面都已成熟,烹饪制作的质量较前代也大有进步,形成刀工细、火候精、造型美、色泽艳、味道鲜、香味浓、品类多的系统特征。清代末年傅崇矩的《成都通览》一书,所记的成都各种菜肴与风味小吃达1328种之多,如仅燕窝的做法就分春夏秋冬四季24种,重要作料辣椒就有十多种,如七星椒、灯笼椒、满天星等,从所记的菜肴来看,川菜菜系已基本形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