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br>第一章 经学传统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br>一 地理、疆域与土地制度<br>二 “大一统”观念与专制王权的形成<br>三 宗法礼制与“孝”“忠”观念<br>四 商周天命观念与民本思想的发展<br>五 夷夏观念的形成及内涵<br>六 政教合一与史官文化传统<br>七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与早期发展<br>八 “经典”形成的文化动因<br>第二章 经学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学术品格及方法论特点<br>一 “经学”与“儒学”<br>二 经、道、圣、王之关联<br>三 述而不作、引经据典与述中有作<br>四 “师法”、“家法”观念与章句之学<br>五 经学阐释传统与魏晋玄学、宋明理学<br>六 “六经注我”的解经方法论<br>七 经学传统与中国古代科学<br>八 经学思维方式的评价问题<br>第三章 通经致用与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br>一 源于“史官文化”的经典旨在致用<br>二 汉代通经致用的成绩<br>三 宋代解决社会危机的通经致用<br>四 王阳明“经学即心学”的致用意义<br>五 清代经学的致用取向<br>六 经学传统与科举制度<br>七 通经致用对文学观念的影响<br>第四章 今文经学的得失及其学术文化影响<br>一 今文经学的形成及其学术史意义<br>二 谶纬与今文经学之关联及其影响<br>三 《春秋》公羊学夷夏观念的影响<br>四 《春秋》公羊学大一统观念的影响<br>五 今文经学的“素王”改制、革命论<br>第五章 经学的考证、疑辨传统及其学术价值评估<br>一 古文经学重训诂、尚考证的特征<br>二 经学史上的疑经、辨伪传统及其学术文化影响<br>三 从求是、求道等方面看古文经学对于思想史的贡献<br>四 古文经学对史学、文学的影响<br>五 古文经学的学术文化影响及价值评估问题<br>第六章 从经学传统看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br>一 经学的危机与西学的兴起<br>二 《春秋》“夷夏之辨”在近代的流变<br>三 经学偶像的破坏与西学观念的传扬<br>四 “六经皆史”说与近代学术观念的转变<br>五 科学方法与传统经学方法的碰撞与融通<br>结 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 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