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籍举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14906
  • 作      者:
    钱基博著
  • 出 版 社 :
    岳麓书院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钱基博(1887—1957),江苏锡人,字子泉,又字哑泉,别号潜庐,著名学者钱锺书之父。著名国学家、古文家、文体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先后任教于锡县立一小、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17—1922)、上海圣约翰大学(1923)、清华大学、光华大学(1926—1936)、锡国专(兼课,1927—1936)、浙江大学、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1938—1945)、武汉华中大学(1946—1950)。卒于华中师大教授任。著作颇丰,均被视为“学术经典”,主要著作有《经学通志》《明代文学史》《现代中国文学史》《韩愈志》《古籍举要》《版本通义》《骈文通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丛书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br>    二、丛书之收书范围,原则上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然某些著作之成形,可追溯至民元之前若干年,因其有重要地位,亦酌情收入。<br>    三、文、史、哲之分,原系西洋通则,本就不太适用于中国学术,故丛书不按学科分类,而是根据整理进度,顺次出版。<br>    四、丛书所收诸书,原版均为繁体竖排,在?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
展开
精彩书摘
    卷一 孝经<br>    六经所明,不外人道。仁之为言人也。《易》为六经之冠,而《易》道乾元,君子以自强不息,体仁以长人也。孔、孟为儒家之魁桀,而《论语》首《学而时习》章,继之以有子说“孝弟为仁之本”,又次之以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明乎仁则为善学,不仁则不得为善学。学者,学此者也;时习者,习此者也。颜回三月不违仁,时习乎仁也。  《荀子》“仁义不一.不足为善学”,《劝学》篇语。劝学乎仁也。  《论语》二十篇,归根在一“仁”字。《荀子》三十二篇,着意在一礼字。然而《荀子》论礼,亦以克己复礼为仁,非与《论语》确异趣,其言“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元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br>    ……
展开
目录
序<br>卷一  孝经  四条<br>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  孝经文体孝经征文  阮福孝经义疏朴<br>卷二  论语  十条<br>陈澧东塾读书记论论语之旨  学者觉到自己做个人  论语二十篇之起讫  君子与仁  以论语解论语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  让与礼有别  何谓分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与王弼<br>卷三  孟子  十三条<br>孟子性善之界说  孟子道性善尤重扩充  孟子与佛  孟子与庄子 孟子与三民主义一  孟子与三民主义二  ~y与荀子孟子之神权民本主义  孟子与劳农主义之许行  孟子七篇之起讫  孔孟治学之法  孟子与论语孟子文体<br>卷四  周易  九条<br>陈澧东塾读书记论易之旨  汉易一  汉易二  汉易三  唐易  宋易 清易一 清易二 易学之旁衍<br>卷五  尚书  九条<br>古文尚书孔安国传  禹贡一  禹贡二  禹贡三  洪范一  洪范二 尚书家之流别一  尚书家之流别二  尚书与殷虚甲骨<br>卷六  诗  四条<br>诗序说诗者不出宗序攻序二派诗学之流变  诗之名物训诂<br>卷七  周礼  七条<br>周官非刘歆伪作  方苞周官辨  郑玄注例一  郑玄注例二  孙诒让周礼正义与庄存与周官记周礼家之流别  康有为与方苞<br>卷八  仪礼  五条<br>仪礼之读法  郑玄注之发间送难者  褚寅亮仪礼管见  胡培晕仪礼正义  万斯大与方苞为康有为之所自出<br>卷九  礼记  三条<br>礼记四十九篇有记礼有记言  礼记出于荀卿  礼记篇目之分类<br>卷十  春秋上  十条<br>春秋三传之不同  例  兼采三传  刘敞春秋传  焦循与章炳麟  朱一新论公羊改制  凌曙以公羊言礼而开湘学蜀学  康有为与廖平  左绣春秋外传廖平五经异义<br>卷十一  春秋下  二十条<br>太史公纪传本于春秋  二十四史之体例增损  史笔有二  史记与汉书  史记与三国志  四史文章  晋书与晋略  梁书  魏书与西魏书  新唐书与五代  史附南唐书  金史  明史与明史稿  二十四史补志十四家补表七家  赵翼廿二史创记远胜钱大昕廿一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两书  资治通鉴与文献通考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史学家与史家  章学诚文史通义  现代史学之趋势  竹书纪年<br>卷十二  小学  五条<br>诂与训有别  释名与说文  说文不可以诂经  说文声韵之研究条例古音自宋儒发明<br>卷十三  诸子  三十一条<br>孔子之学派  荀子一  荀子二  子思非曾子弟子  苟子书中之孟子辞赋家为古诗之流纵横家之别科管子入道家老子老子非神仙长生家  杨朱与老庄  墨子  杨朱与墨子  儒墨之辩  名墨之倍俑不同阴阳家一  阴阳家二  阴阳家三  阴阳家四  阴阳家五  阴阳家六  阴阳家七  商君与韩非  名家一  名家二  名家三  名家四  名家五  名家六纵横家一纵横家二  文章流别不同于诸子流别<br>卷十四  西汉  十二条<br>陈澧东塾读书记之论汉儒  陆贾新语  贾谊新书  董子蕃露  司马迁之史记  淮南子  盐铁论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扬雄太玄经  扬雄儒家与儒生  汉儒之理学<br>卷十五  郑学  三条    郑玄喜通学  郑玄之著书  郑玄与许慎<br>卷十六  三国  五条<br>王肃与郑玄  孔子家语何晏王弼  王弼易注  魏学与汉学<br>卷十七  朱子  六条<br>朱子与汉学  清初之倡汉学者不诋宋儒  方东树汉学商兑  宋学之流变  宋学之派别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