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是以磁场为媒介进行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电磁装置。在电机内建立进行机电能量转换所必需的气隙磁场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在电机绕组内通以电流来产生磁场,称为电励磁方式;另一种是由经过磁化处理的永磁体产生磁场,称为永磁励磁方式。<br> 1821年,法拉第发现通电导线能绕永久磁铁旋转,第一次成功实现了电能向机械能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机的实验室模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机,其实质是永磁励磁方式的永磁电机。其后30余年间,不断有新结构形式的永磁电机出现,但当时所用的永磁材料是天然磁铁矿石,磁能密度很低,电机体积庞大、性能较差。1857年,英国惠斯通用电磁铁代替永久磁铁,发明了电励磁方式,开创了电励磁电机的新纪元。当时,电励磁方式更容易在电机中产生足够强的磁场,因此随后的70多年间,电励磁电机理论和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而永磁励磁方式在电机中的应用则较少。一直到1967年和1983年,钐钴永磁材料和钕铁硼永磁材料(二者统称为稀土永磁材料)相继问世,它们具有高剩磁密度、高矫顽力、高磁能积和线性退磁曲线的优异磁性能,从而使永磁电机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永磁电机的品种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正向大功率化、高功能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可见,永磁电机和电励磁电机-一直在技术进步和自身完善中不断竞争发展。<br> 励磁方式的不同使得电机输出特性、功率密度以及效率等性能有很大区别。电励磁电机通过改变励磁绕组电流可以方便地调节气隙磁场强度,从而实现宽范围输出电压调节或调速特性,断开励磁回路可以有效灭磁,实现电机系统的短路和故障保护,但由于励磁损耗的存在使得电机系统效率相对较低,难以实现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省去了励磁绕组和励磁电源,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同时消除了励磁损耗,提高了电机效率,功率密度大,结构形式灵活多样。但是,由于永磁材料的固有特性,永磁电机制成后其气隙磁场基本保持恒定,这导致发电运行时,电压调节和故障灭磁困难;电动运行时,恒功率区较窄,调速范围有限。因此,气隙磁场难以调节和控制成为限制高性能永磁电机应用和推广的重要技术瓶颈,从电机本体和控制系统的角度出发,如何实现气隙磁场的有效调节成为永磁电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