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20321
  • 作      者:
    徐文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徐文辉,男,1968年10月生,浙江义乌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毕业,硕士,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省级重点园林规划设计学科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城乡园林规划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主要从事城市景观,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规划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目前研究重点是“区域规划与绿道体系建立”和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业绩:近三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乡村整治绿道建设的技术集成与示范(2005EA700001)”,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安吉新农村建设(2006C12u0)”,参与省部级项目“农村城镇绿化工程综合集成技术应用与研究(2003C12014)”,“城市林业结构调整及优化技术研究(001102206)”两项。在中国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2篇,如《绿道理念的设计探索》、《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杭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甬台沮高速公路沮州段景观与绿化设计》等。完成园林规划设计项目15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通过介绍绿道有关概念和相关的规划设计理论,以及绿道的生态设计方法等,结合国内有关研究,构建了绿道规划设计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乡村绿道的概念、分类,建立了乡村绿道发展模式和有关评价指标,并运用了大量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应用,指明了乡村绿道的规划建设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生活品质,发展产业经济的重要作用。<br>    《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对于推进绿道理论及其规划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从事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学习与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2.2.2 社会文化<br>    功能绿道的线性、高连接性、高可及性特点使之成为骑车、步行等游线形运动的适宜载体,因此绿道的兴起同游憩活动的开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绿道往往是沿着小溪、河流两岸而建,进一步提升了它们的景观美感及游憩吸引力,从而为游憩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地保证。同时绿道可以对那些具有保护意义的公园、名胜、遗址等景点进行连接,使之免受机动交通及人类开发的干扰。遗产廊道便是一种线形文化景观的绿道,是绿色通道和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促进作用。绿道也能提供学习机会成为知识的来源。体验自然,不管是积极的、剧烈的游憩活动,还是被动的观赏与思考,或是更高级的观察和研究,都会有助于人们获得一个理解与尊重自然的意识。从中所学的知识可能比书上所学的更有价值,同时还可以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br>    2.2.3 经济产业<br>    功能欧美的绿道建设历程告诉我们,实施绿道建设战略,不仅能体现社会、生态效益,而且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后工业时代的重大经济产业。那些重视生态过程的绿道建设强调自然生境的恢复,提倡生物多样性的线形绿地空间一般能恢复到无需人为管理的自然状态,因此节约了大量后期养护经费。另外,不同类型的绿道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防污、治污、防洪等方面作用显著。
展开
目录
序<br>1 绪论<br>2 国内外绿道理论研究<br>2.1 绿道概念的辨析<br>2.1.1 绿道概念、类型及生态学意义<br>2.1.2 几个有关的绿道基本概念一<br>2.2 绿道的作用与目的<br>2.2.1 生态功能<br>2.2.2 社会文化功能<br>2.2.3 经济产业功能<br>2.3 美国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br>2.3.1 美国绿道建设历史及特点<br>2.3.2 美国绿道的保障体系<br>2.3.3 美国绿道网建设的发展趋势及特点<br>2.4 中国绿道建设现状分析<br>2.4.1 中国绿道建设现状及特点<br>2.4.2 绿道相关指导理论<br>2.4.3 中国当前绿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br>2.5 中美绿道建设的差距<br>2.5.1 实践方面<br>2.5.2 理论方面<br>2.5.3 观念意识与宣传教育方面<br>2.5.4 政策法规及资金支持方面<br>2.6 小结<br><br>3 绿道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研究<br>3.1 景观生态学<br>3.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br>3.3 道路生态学的研究理论<br>3.3.1 道路生态学的节点、廊道效应<br>3.3.2 宗跃光等人景观生态网络概念<br>3.3.3 道路生态学的生态经济原理<br>3.3.4 道路生态学的规划应用<br>3.4 城市绿色廊道的研究理论<br>3.5 其他相关理论<br>3.6 小结<br><br>4 生态浙江绿道规划设计理论构建<br>4.1 “生态浙江”战略的提出<br>4.2 生态浙江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的构建<br>4.2.1 生态浙江绿道网建设的框架分析<br>4.2.2 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的构建<br>4.2.3 生态浙江的绿道类型<br>4.3 小结<br><br>5 生态浙江绿道战略规划实践<br>5.1 省域绿道网战略性规划<br>5.1.1 规划目标<br>5.1.2 布局类型<br>5.1.3 布局说明<br>5.2 地区范围内绿道规划——以嘉兴市为例<br>5.2.1 现状概述<br>5.2.2 规划目标和建设思路<br>5.2.3 总体布局<br>5.2.4 布局说明<br>5.3 城市区域绿道网规划——以杭州市为例<br>5.3.1 现状概述<br>5.3.2 规划目标和思路<br>5.3.3 规划布局内容<br>5.3.4 布局说明<br>5.4 小结<br><br>6 绿道建设的评价体系<br>6.1 绿道的生态性评价<br>6.1.1 依赖性<br>6.1.2 界面性<br>6.1.3 连续性和完整性<br>6.1.4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br>6.1.5 人为干扰的限制性<br>6.2 指标体系建立<br>6.2.1 量化指标<br>6.2.2 质的指标<br>6.2.3 其他指标<br>6.3 绿道的尺度问题<br>6.3.1 景观生态学角度<br>6.3.2 隔离防护等角度<br>6.3.3 游憩角度<br>6.4 小结<br><br>7 场所层次生态设计方法探索<br>7.1 绿道生态设计方法探索<br>7.1.1 生态设计和生态恢复设计<br>7.1.2 绿道生态设计原则<br>7.1.3 生态设计方法<br>7.2 场所层次绿道规划设计的案例分析<br>7.2.1 诸暨经济开发区入口段公园规划设计分析<br>7.2.2 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绿化景观设计<br>7.3 小结<br><br>8 乡村绿道概念及规划建设评价模式的建立<br>8.1 从绿道到乡村绿道<br>8.2 乡村绿道概念的提出及内涵<br>8.2.1 乡村绿道分类<br>8.3 乡村绿道的发展意义<br>8.4 乡村绿道规划建设评价模式的创建<br>8.4.1 乡村绿道主题功能的评价模式<br>8.4.2 各类乡村绿道评价因子创建<br>8.4.3 评价因子的指标权重确定<br>8.4.4 分析结果说明<br>8.5 小结<br><br>9 乡村绿道战略规划案例<br>9.1 森林浙江的乡村绿道网络规划实践<br>9.1.1 乡村绿道的“森林”意义<br>9.1.2 森林浙江乡村绿道网络建设的框架和內容<br>9.1.3 乡村绿道的建设类型<br>9.1.4 浙江乡村绿道网络建设规划实践<br>9.2 庆元县乡村绿道规划设计实践<br>9.2.1 概括<br>9.2.2 沿线绿道现状特征及评价<br>9.2.3 规划设计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地方法规<br>9.2.4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br>9.2.5 乡村绿道发展总目标<br>9.2.6 规划设计范围及具体目标<br>9.2.7 总体布局<br>9.2.8 具体建设设想<br>9.2.9 植物选择<br>9.2.10 实践措施建议<br>9.3 小结<br><br>10 绿道建设的保障体系<br>10.1 政策保障<br>10.1.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br>10.1.2 加大对绿道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br>10.2 法规保障机制<br>10.2.1 制定绿道网的法规和规章<br>10.2.2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br>10.3 机构组织保障机制<br>10.3.1 加强领导.协调行动<br>10.3.2 建立绿道网建设的机构和咨询委员会<br>10.3.3 加强周边地区绿道网建设的合作<br>10.4 公众参与机制<br>10.4.1 加强绿道网建设的宣传教育<br>10.4.2 建立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br>10.5 资金保障机制<br>10.5.1 建立绿道网建设专项资金<br>10.5.2 积极推进绿道网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br>10.5.3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br>10.6 小结<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