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少生气<br> 人和人之间少生气,社会环境容易和谐,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要做到少生气,也需要一定的人文条件。巴马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心态乐观,性格温和,对人谦和,尊老敬老,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当然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笔者在巴马甲篆乡巴盘屯采访的这个村子不大,100户人家,515人,却有4名百岁老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10名。该村位于盘阳河旁,住在该村,见到的男女青年有说有笑,主动与笔者打招呼,问笔者来做什么。在1月冬天的一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该村的几名中年妇女半裸着带着自家的孩子在盘阳河游泳、洗澡。笔者从河的桥上走过,她们见到笔者,乐呵呵地与笔者打招呼,笑声不绝,爽朗大方。我两次住在这个村庄,房东家人都很热情随和。在这里居住,感到青年人乐观开朗,老年人谦和宁静,人与人的关系比较平和,心态好。虽然他们不一定懂得“知足常乐”这句名言,但感觉到这里的人似乎都是这样日复一日地生活看。<br> 后来回到北京在西单图书大厦看到一本书,英国营养学家萨利·比尔写的《长寿的秘密》,书中对世界上五个最长寿的地区老人的饮食习惯作了调查,第五章 ,“巴马——生产长寿药的地方”,有对巴马长寿老人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的描述,作者称亲自到巴马调查过,这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巴马,以我在巴马的经验看,书中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br> 萨利·比尔的书中认为导致巴马人长寿的因素之一是土壤中的镁,这是不妥之一。巴马土壤中最有利于长寿的微量元素是锰而不是镁。<br> 她总说巴马人长寿原因之一是巴马人非常偏爱喝蛇酒,这是不妥之二。巴马盛产三蛇酒,但只是极少数人才喝这种酒,笔者采访的长寿老人没有听他们说经常喝这种酒的,喝这种酒与长寿没有直接联系。其实,巴马三蛇酒现在更多是作为一个土特产商品外销。<br> 她在书中提到:巴马人经常用草药做饭菜的调味料,人参和紫云苋是两种最受欢迎的草药。笔者在巴马调查时,从来没听说长寿老人用人参做饭菜调味料的,不知萨氏从何得来,我认为这是不妥之三。其实当地并不产人参。即使有野人参,也非常罕见,按中国野人参的价值药性及药用,也不会拿来作为一般饮食调料。<br> 萨氏认为巴马人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归功于大麻籽,并把大麻籽看成是芝麻。这是不妥之四。萨氏说的火麻仁与芝麻不一样,不是同一品种。芝麻在北方随处可见,当然芝麻也是健康食品。她说的大麻籽在当地叫火麻仁,现在种的很少,大部分是野生的,产量低,现在巴马的长寿老人和一般人吃的很少,巴马人现在主要的食用油是茶籽油,也称茶油,茶油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高,其分子化学成分与橄榄油相似,被称为中国的橄榄油,色泽黄,有特殊芳香味,对心血管有益。巴马人现在另一主要食用油是猪油,用肥猪肉炼成,其实当地人最喜欢吃的是这种油。当地人吃蔬菜多,用这种油炒菜香,味道好。<br> 萨氏认为巴马长寿人居住的地方四季如春,这是不妥之五。巴马山区海拔也只有400-500米,纬度在23-24度之间,这里海拔不高,纬度较低,夏天白天还是比较炎热的,夏季也比较长。这里还是四季分明的,只是冬天比较温和、短暂,没有严寒,适合老人过冬。巴马山区植被丰富,一年四季到处都是绿色,空气清新,宁静。<br> 萨氏在书中多次提到巴马盘阳河里的鱼,为当地人提供了绝佳的含有三种必需脂肪酸的蛋白质,这是不妥之六。实际情况是盘阳河流域并不很长,河床也不宽大,由于多年的捕捞,现在鱼已很少。一般居民很少能吃到盘阳河的鱼,包括那些长寿老人。事实上巴马许多长寿老人并不住在盘阳河旁,根本吃不到盘阳河的鱼。笔者在那里采访期间,在坡月墟上曾见到盘阳河的特产——油鱼,一种冷水鱼,煎煮时出油,这种鱼现在很少,偶见有卖,也得要20元一斤,当地的长寿老人生活条件一般,极少吃这种鱼。实际上当地人改善生活主要吃的还是猪肉、牛肉、鸡、鸭、蛋,还有鱼塘饲养的鲤鱼、鲢鱼、胖头鱼等一般鱼。<br> 萨氏书中描述巴马人延长生命的体力活动时写道:“男人们甚至到了80岁仍喜欢打猎和射箭。”这是不妥之七。不要说80岁以上的老人,就是现在的青年和壮年人,也很少打猎、射箭了,一是猎物少,二是打猎、射箭效益低,没有人以此为生了。只有极少数人在夏天捕个蛇、蛤蚧卖卖的。萨氏看到的可能只是个别老人在她面前的一些娱乐表演而已。<br> 当然,萨氏不远万里,亲自到广西巴马县去考察长寿现象难能可贵。她书中有关巴马长寿原因的描述和很多总结,大部分还是对的,只不过是不太深入,只是表面的观察和了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