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叙述的模式来写作,有大量的医患对话、家属对话等以及真实的情景叙述,具有极强的共情能力,所归纳的盲点也是一针见血,其中的很多对话或生活情景,就常见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本书章节根据内容来进行了合理排列,从过度照顾→手足分配照顾任务的问题→用药程度和长辈内心挣扎的问题→道德舆论问题→面对死亡时的问题,循序渐进,逻辑性强。
每章的写作框架清晰,分为案例讲述、原因分析、医生建议三大部分,突出沟通是亲情延续的桥梁,彼此尊重才有幸福晚年这一观点,并从中展示了台湾较为成熟的养老照顾体系,为广大家庭提供了全面的养老照顾的方法和如何正确地对待老年痴呆症、机能退化、帕金森病等老年病症,让父母、长辈可以有一个美满的人生下半场。
作者在书中通过病患访诊、回诊时的对话,病患与家属之间的对话,各种矛盾情景的描写,前往社区、居家看诊时的见闻等,通过一个个案例将各种养老照顾的问题进行剖析,配以平常化的语言,如日常交流般让读者在感动中认识到自己对父母照顾的问题,正确地看待老人的病症,及时作出改变。
在中华传统中,百善孝为先。在生活中,子女往往因为对孝顺的理解有偏差,以照顾父母为名,以年纪大来限制父母的行动,又或对年迈父母过度保护,不经意间剥夺了父母的自理能力,让年迈的父母在中风、生病后逐渐失能、卧床。
只有呼吸的照护,并不是真正的照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何让父母在子女的照顾下拥有更好的晚年生活,如何避开照顾老人的盲点,如何在照顾他们的过程中做好沟通,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问题。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接地气,指导性强,非常适合孝顺父母、愿意亲自照顾父母或请护工照顾父母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