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物化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298055
  • 作      者:
    杨志敏,蒋立科主编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生物化学(第2版)》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生物化学研究内容,生物化学发展史及其应用和发展前景;第二部分介绍生物大分子,包括糖类、脂质、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及其结构与功能;第三部分介绍酶的基本特性以及各种酶的作用特点等;第四部分介绍生物分子代谢,包括糖类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等;第五部分介绍代谢调节和模式。《生物化学(第2版)》每个章节后面附有小结、中英文关键词、复习思考题。书后附有参考文献,并给出了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因特网地址。《生物化学(第2版)》内容全面,布局合理,兼有广度和深度,可作为各类农、林、师范及综合性大学生物类和动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它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从生产劳动中不断总结和归纳的人类知识的结晶。由于生物化学与人们衣、食、住、行、医密切相关,因此其学科的创立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根据许多史实的记载,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生物化学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启蒙时期、生物化学地位确立和发展时期以及现代生物化学时期。在启蒙时期,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积累了许多与农牧业生产、食品加工、医药等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科的建立储备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术;在学科的确立和发展时期,生物化学学科与经典的守旧观念和狭隘的认知程度不断地斗争,同时,通过对许多科学规律的揭示,证实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获得稳固的生存空间;现代生物化学时期,是指该学科在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与许多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扩大了自己的学科范畴,衍生出许多学科分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br>    1.3.1 启蒙时期的生物化学(1900年以前)<br>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虽然不能从科学上真正理解生物化学过程,但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对于生物化学相关知识有了相当的积累。根据对古村落遗址及墓葬酒具的发掘,我国酿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上古时代,到殷商时祖先已开始用陶制酒具装酒祭天;西周有制酱的记载;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有制醋和制造麦芽糖的记载;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有关酿酒、制醋和制豉的生产方法;唐末韩鄂撰写的《四时篡要》中对造酪、造醋和造豉等酿造技术作了具体叙述;北宋时寇宗所写《本草衍义》对制豆腐作了记载。公元前4世纪时,庄子就已记载了瘿病(即甲状腺肿胀);公元4世纪晋朝时,葛洪已采用含碘丰富的海藻治疗瘿病;盛唐时(公元700多年),孙思邈所撰《本草经集注》记载脚气病是食米区的一种病,还记载用猪肝治夜盲症。以上事实都充分说明我国人民很早以前就进行了对生化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运用,比西方国家认识和运用生化知识早500-1000年。<br>    由于封建社会宗教势力的束缚,神的迷信观念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发展很慢,17-18世纪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纷纷推翻封建王朝,生产力得到一定的解放,经济开始复兴,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776年Priestley发现了光合作用。Scheele于1742-1786年研究了生物体内化学组成后,发现了多种有机酸。1785年法国著名生物学家Iavoisier根据Mayow于1674年发现的动物呼吸和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有相似之处,证明了动物呼吸是体内缓慢和不发光的燃烧,在呼吸过程中,吸进的氧气被消耗,呼出的是CO:,同时放出热能,拉开了生物氧化和能量代谢研究的序幕。进入19世纪,德国化学家L5ebig于1840年出版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物学中的应用》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循环,阐明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物质和能量方面相互依赖和循环的关系;1864年,Hoppe-Seyler。结晶出并命名了血红蛋白(1lemoglobin,Hb);1869年,Miescher。第一次分离了DNA;1878年,:Ktinhe提出“enzyme”一词,意即“酵母中”以表示酶;1897年由德国化学家Biichner兄弟通过证明无细胞酵母提取液仍然能使蔗糖发酵为酒精,告诉我们这种发酵因子虽然由活细胞所产生,但是在离开细胞后仍起j作用;1890年,荷兰医生Eiykman东行荷属印度治疗流行的脚气病时,证明“脚气病”是因长期食:用丢弃米糠的精白米所致,后来波兰科学家Funk证明米糠含有一种营养素,即尔后进一步证明;的复合维生素B。总之,在此阶段生物化学主要进行了生物材料中各种物质的分离和鉴定,并进行了一些酶学的研究,而且已正式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运而生。
展开
目录
1 绪论<br>1.1 生物化学的涵义<br>1.1.1 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br>1.1.2 生物化学的课程性质<br>1.1.3 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br>1.2 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br>1.2.1 农业生产的基础研究依赖于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br>1.2.2 生物化学原理和技术促进轻工产品、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发与生产<br>1.2.3 生物化学促进对人或动物致病机制的认识,提高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br>1.2.4 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推动我国农副产品的加工产业<br>1.2.5 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特殊意义<br>1.3 生物化学的创立与发展<br>1.3.1 启蒙时期的生物化学(1900年以前)<br>1.3.2 生物化学学科的确立与发展(1900-1953年)<br>1.3.3 现代生物化学发展时期(1953年至今)<br>1.3.4 生物化学的展望<br>小结<br>关键词<br>复习思考题<br><br>2 糖类<br>2.1 糖类的基本概念<br>2.2 糖类的生物功能<br>2.2.1 作为能源物质<br>2.2.2 作为合成生物体内重要代谢物质的碳架和前体<br>2.2.3 作为细胞中结构物质<br>2.2.4 参与分子和细胞特异性识别<br>2.3 糖的分类<br>2.3.1 单糖<br>2.3.2 寡糖<br>2.3.3 多糖<br>小结<br>关键词<br>复习思考题<br><br>3 脂质<br>3.1 脂质的基本概念<br>3.1.1 脂质的概念与生物学功能<br>3.1.2 脂质的分类<br>3.2 脂肪酸<br>3.3 单纯脂质<br>3.3.1 三酰甘油<br>3.3.2 蜡<br>3.4 复合脂质<br>3.4.1 磷酸甘油酯<br>3.4.2 鞘磷脂<br>3.5 其他脂质<br>3.5.1 萜类<br>3.5.2 类固醇<br>小结<br>关键词<br>复习思考题<br><br>4 蛋白质<br>4.1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br>4.2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br>4.2.1 氨基酸的分类<br>4.2.2 氨基酸的主要理化性质<br>4.2.3 氨基酸的分离分析<br>4.3 肽<br>4.3.1 肽与肽键<br>4.3.2 肽的理化性质<br>4.3.3 生物体内重要的肽<br>4.4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br>4.4.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br>4.4.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br>4.4.3 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br>4.4.4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br>4.4.5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br>4.5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br>4.5.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br>4.5.2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br>4.6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br>4.6.1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br>4.6.2 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及等电点<br>4.6.3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br>4.6.4 蛋白质的沉淀<br>4.6.5 蛋白质的变性<br>4.6.6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br>4.7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br>4.7.1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过程和一般原则<br>4.7.2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br>4.7.3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br>4.8 蛋白质组学简介<br>4.8.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历史和<br>背景<br>4.8.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br>4.8.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br>4.8.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br>小结<br>关键词<br>复习思考题<br><br>5 核酸<br>5.1 概述<br>5.1.1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br>5.1.2 核酸的化学组成<br>5.2 核酸的分子结构<br>5.2.1 DNA的一级结构<br>5.2.2 DNA的二级结构<br>5.2.3 DNA的三级结构<br>5.2.4 RNA的分子结构<br>5.2.5 基因与基因组<br>5.2.6 基因组学简介<br>5.3 核酸的理化性质、提取和分析<br>5.3.1 核酸的一般性质<br>5.3.2 核酸的酸碱性质和核酸电泳<br>5.3.3 核酸的光学性质<br>5.3.4 核酸的变性和复性<br>5.3.5 核酸的提取<br>5.4 核酸的分析技术<br>5.4.1 序列分析<br>5.4.2 PCR技术<br>5.4.3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br>5.5 生物信息学与核酸化学<br>5.5.1 生物信息学的定义<br>5.5.2 国际著名的生物信息数据库<br>5.5.3 生物信息学在核酸研究中的应用<br>5.5.4 生物信息学在核酸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基于表达序列标签的基因克隆<br>小结<br>关键词<br>复习思考题<br><br>6 大分子复合物<br>6.1 糖与脂质的复合物<br>6.1.1 糖基甘油酯<br>6.1.2 鞘糖脂<br>6.2 糖与蛋白质的复合物<br>6.2.1 糖蛋白<br>6.2.2 蛋白聚糖<br>6.3 脂质与蛋白质的复合物<br>6.3.1 脂蛋白<br>6.3.2 生物膜<br>6.4 蛋白质与核酸的复合物<br>6.4.1 染色体<br>6.4.2 病毒<br>小结<br>关键词<br>复习思考题<br><br>7 酶<br>7.1 概述<br>7.1.1 酶学研究的发展过程<br>7.1.2 酶的基本概念<br>7.1.3 酶的化学组成及简单分类<br>7.1.4 酶促反应的特点<br>7.1.5 酶的系统命名和分类<br>7.2 酶的结构和功能<br>7.2.1 酶的活性中心及结构特征<br>7.2.2 酶的作用机制<br>7.3 酶促反应动力学<br>7.3.1 酶促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br>7.3.2 底物浓度对于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br>7.3.3 酶浓度对于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br>7.3.4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br>7.3.5 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br>7.3.6 激活剂对酶活性的影响<br>7.3.7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br>7.4 别构酶、同工酶和诱导酶<br>7.4.1 别构酶<br>7.4.2 同工酶<br>7.4.3 诱导酶<br>7.5 酶的分离纯化和活性测定方法<br>7.5.1 酶的分离纯化<br>7.5.2 酶的活力测定方法与比活力<br>7.6 维生素与辅助因子<br>7.6.1 维生素及其分类<br>7.6.2 水溶性维生素及衍生的辅助因子<br>7.6.3 脂溶性维生素<br>小结<br>关键词<br>复习思考题<br><br>8 生物氧化<br>8.1 概述<br>8.1.1 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br>8.1.2 生物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br>8.1.3 高能化合物<br>8.2 呼吸链<br>8.2.1 线粒体<br>8.2.2 电子传递链<br>8.3 氧化磷酸化<br>8.3.1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br>8.3.2 氧化磷酸化的机制<br>8.3.3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br>8.3.4 线粒体穿梭系统<br>8.3.5 植物线粒体内膜上的NAD(P)H脱氢酶<br>8.4 其他末端氧化酶系统<br>8.4.1 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br>8.4.2 乙醇酸氧化酶<br>8.4.3 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br>小结<br>关键词<br>复习思考题<br><br>9 糖类的分解代谢<br>9.1 双糖和多糖的降解<br>9.1.1 麦芽糖、蔗糖降解为单糖<br>9.1.2 淀粉、糖原的降解<br>9.1.3 纤维素、果胶的降解<br>9.2 糖酵解<br>9.2.1 糖酵解的概念<br>9.2.2 糖酵解的化学历程<br>9.2.3 糖酵解途径的调控<br>9.2.4 糖酵解化学计算量<br>9.2.5 糖酵解的生物学意义<br>9.3 丙酮酸的去路<br>9.3.1 丙酮酸的无氧代谢<br>9.3.2 丙酮酸的有氧代谢<br>9.4 三羧酸循环<br>9.4.1 三羧酸循环的化学历程<br>9.4.2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br>9.4.3 三羧酸循环的化学计量<br>9.4.4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br>9.4.5 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br>9.4.6 草酰乙酸的回补<br>9.5 磷酸戊糖途径<br>9.5.1 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历程<br>9.5.2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br>9.5.3 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br>9.5.4 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br>小结<br>关键词<br>复习思考题<br><br>10 糖类的合成代谢<br>10.1 光合作用<br>10.1.1 光合作用概述<br>10.1.2 光反应<br>10.1.3 卡尔文循环(C3途径)<br>10.1.4 途径<br>10.2 糖异生作用<br>10.2.1 葡萄糖异生途径<br>10.2.2 糖酵解与葡萄糖异生作用的关系<br>10.3 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br>10.3.1 糖核苷酸的作用<br>10.3.2 蔗糖的生物合成<br>10.3.3 淀粉和糖原的生物合成<br>10.3.4 纤维素的生物合成<br>10.3.5 半纤维素的生物合成<br>10.3.6 果胶的生物合成<br>10.4 糖组学简介<br>10.4.1 糖链结构的多样性<br>10.4.2 糖类的生物功能<br>10.4.3 糖链结构研究方法<br>10.4.4 糖工具酶<br>10.4.5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转移<br>……<br>11 脂质代谢<br>12 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br>13 核酸的生物合成与降解<br>14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降解<br>15 物质代谢的联系及其调控<br>《生物化学》网络信息资源<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