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我国松毛虫发生和研究历史概况
松毛虫是我国从古至今危害森林昀重的食叶害虫之一,发生面积广,猖獗时会将针叶全部食尽,轻者使松林成片枯黄,似火烧一般,影响松林生长,重者造成大面积松林死亡,故人们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至今尚未能完全控制其猖獗危害。此外,人体接触松毛虫毒毛,轻的引起皮肤红肿刺痒,重的出现全身不适、四肢关节肿疼、不能参加劳动,统称“松毛虫病”。松毛虫毒毛还会污染水源,致使其不能饮用。由此可见,松毛虫不仅影响林业生产发展,还会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据彭建文(1983)记述,史书中称松叶为“松毛”,顾名思义,将吃“松毛”的虫称为“松毛虫”是恰当的,而至清乾隆元年,始有“松毛虫”的名字出现。我国早在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广东《龙川县志》中即有松毛虫发生的记载,嗣后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到彭建文(1983)记述为止,至少有 450年之久,江苏、浙江、湖南、福建不断有松毛虫成灾的记载,与水灾、火灾、蝗灾等列为同等重要地位,详载于各有关县志的“大事纪”中和“灾祥”“祥异”等部分内。还有类似“松毛虫病”“有鸟食之”“大旱,时连年发生”的记载,而未见有防治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对待这些自然灾害没有能力克服,只能听之任之。
20世纪 20年代我国现代科学刚开始时,对松毛虫危害即已引起注意,但由于当时国内战事频发,未重视科学研究,至 1937年完全停顿。这段时期有如下研究报道:
林刚. 1926. 松毛虫侵害森林的情形及其防除法. 农林新报, (58): 3-4.
姜苏民. 1928.松毛虫. 农学特刊 , (2): 1-16.
傅定堃. 1929.松蛅蟖的研究 . 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旬刊 , (17): 2-5; (18): 8-11.
楼人杰. 1930.松毛虫初步研究报告 . 浙江昆虫局丛刊 7号(专门报告 5号). 单 31页.
邹静漪. 1931.江西省立彭湖林场防除松毛虫计划书 . 中华农学会报 , 94(5): 143-146.
黄希周. 1931.松毛虫之驱除问题 . 江苏农矿 , (8): 1-2.
徐围栋. 1932.松毛虫防除法 . 浙江昆虫局丛刊 , (5): 1-2.
楼人杰. 1932.松毛虫. 浙江建设 , 5(6): 110-115.
祝汝佐. 1933.关于松毛虫寄生率之考查 . 昆虫与植病 , 1(29): 625-626.
蒋惠荪. 1934.松毛虫与造林树种问题 . 中华农学会报, (129, 130): 72-76.
江志道. 1935.松毛虫之观察及其防除法 . 四川农业, 2(4): 5-10.
江涛钧. 1935.长兴香山松毛虫发生之调查及其实施防治之我见 . 昆虫与植病 , 3(10): 200-203.
岳宗. 1935. 松毛虫初冬调查. 农报, 2(34): 1218-1219.
湖南**农事试验场虫害系. 1935. 松毛虫浅说. 单 8页.
祝汝佐. 1937.中国松毛虫寄生蜂志 . 昆虫与植病 , 5(4-6): 56-103.
刘鹤昌. 1937.丽水林场松毛虫调查纪要 . 昆虫与植病 , 5(13): 240-246.
Miao C P(苗久棚 ). 1937. Study of some forest insects of Nanking and its vicinity, part 1, Contrib. Biol. Lab. Sci. Soc. China, Zool., 12(8): 131-181.
Miao C P(苗久棚 ). 1938. Study of some forest insects of Nanking and its vicinity, part 2, Contrib. Biol. Lab. Sci. Soc. China, Zool., 13(2): 9-22.
苗久棚. 1938.南京及其附近数种森林昆虫之研究 . 科学, 22(5-6): 183-218.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松毛虫研究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松毛虫仍是我国危害森林昀重的食叶害虫之一,发生面积广。据林业专家报道,每年发生危害面积 2000万~4000万亩,其中木材一项损失计 500万~1000万 m3,严重影响林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松毛虫的防治和基础研究。
(一)我国松毛虫种类和危害成灾区
松毛虫隶属于鳞翅目 Lepidoptera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在我国松毛虫有广义的松毛虫和狭义的松毛虫之分。凡是危害松、柏、杉等针叶树或兼害阔叶树的枯
叶蛾科毛虫类,即广义的松毛虫。我国已知的有 7属 81种(包括亚种),分别为:
小毛虫属 Cosmotriche Hubner, 1820,有 11种
杂毛虫属 Cyclophragama Turber, 1911,有 24种
松毛虫属 Dendrolimus Germar, 1813,有 28种
云毛虫属 Hoenimnema Lajonquiere, 1973,有 12种
大毛虫属 Lebeda Walker, 1855,有 2种
丫毛虫属 Metanastria Hubner, 1816,有 2种
栎毛虫属 Paralebeda Aurivillius, 1894,有 2种
这些属的种类成虫的体形、翅展大小、体色、翅面斑纹色彩极相似,容易与松毛虫属相混淆,因此,以前不少研究者将这些种类列入松毛虫属。
狭义的松毛虫是指真正的松毛虫属 Dendrolimus Germar, 1813。我国松毛虫属中危害较严重的有 6种,按其危害成灾的情况,由重到轻顺序为: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1855)
落叶松毛虫 Dendrolimus superans (Batler, 1877)
油松毛虫 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 1962
赤松毛虫 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 1877)
云南松毛虫 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ere, 1979
思茅松毛虫 Dendrolimus kukuchii Matsumura, 1927
前5种分别划为 5个松毛虫危害成灾区(思茅松毛虫无*特的危害成灾区)。各松毛虫危害成灾区的地理范围、经纬度、气候、树种、发生代次和其他松毛虫种基本上不相同。我国主要对这几种松毛虫上的寄生蜂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松毛虫的综合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研究单位曾两次组织有关力量,对松毛虫进行研究。“六五”“七五”期间(1981~ 1990年),国家又进行“松毛虫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攻关,对松毛虫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后认为对松毛虫的治理必须是综合治理。
松毛虫的综合治理,就是要用生态学观点、辩证观点、经济学观点来理解,在营林技术的基础上重视自然控制的作用。自然控制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气候和天敌。天敌是活的生物,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会主动寻找取食对象(其弱点也在于是活的生物,会受气候、寄主数量和发生虫期的影响),在松毛虫各个虫期天天在消灭害虫。
就松毛虫的成灾规律看,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很大。例如,在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地下植被丰盛、地广人稀的山区,虽然不远处松毛虫暴发,或可见到成虫飞入,但昀后很少见到虫茧,也少见严重危害;笔者曾在衢州上方和岭头南北两个生态好的松毛虫潜发区先后做过 4次投放松毛虫幼虫试验,一般每次在5株不高的树上放 50条或 100条,通过管道让一条一条刚孵化的幼虫自己爬到树上,接虫共 8000条,经结茧期检查,只有一次得到 2只空茧,不到 0.03%(茧侧见有撕裂开的孔,估计松毛虫幼虫在结茧过程中被鸟类啄食)。又如,总的来说,松毛虫的雌蛾产卵量是相当高的,按 300~400粒计,若无天敌等在整个松毛虫发育过程中消灭了绝大部分松毛虫,即使昀后仅留下 1对成虫存活,即 1只雌蛾,其所产之卵也要比上一代多 3~4倍。根据衢州 1981~1985年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资料,在“常发区”平均增长 5.25倍,只是 1.31~1.75只雌蛾的后代,即使昀高的一次 26.2倍,也只是 6.55~8.73只雌蛾所产的卵的后代。
如何运用生态系统中的天敌因素及掌握当地当时天敌发生发展趋势,使其充分发挥自然控制效能,是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理方案的关键之一。
要了解天敌作用以评估害虫发生趋势或开展生物防治,*先要开展对天敌资源的调查,准确识别天敌种类,正确评价其作用。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在生产上(包括测报上)充分发挥作用或选出其中有利用前途的种类,进行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和营养学等特性的研究,提出天敌保护与助长措施。
(三)昆虫寄生性天敌的特征
害虫天敌的主要类群是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害虫的寄生性天敌中,主要为寄生昆虫和螨类。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昆虫)属于膜翅目的称为寄生蜂,属于双翅目的称为寄生蝇;此外,寄生性天敌昆虫中还有全部捻翅目昆虫及少数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有寄生习性(与松毛虫无关)。
寄生昆虫 [寄生性昆虫或寄生虫(parasite)] 是指一个时期或终身附着在其他动物(寄主)的体内或体外,并摄食寄主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的昆虫种类。但是,寄生于昆虫上的寄生昆虫,与一般寄生于脊椎动物体上的寄生昆虫,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如:①个体发育的结果,会使其寄主死亡,对于一个种群的制约作用,更类似于捕食性动物;②在分类上,通常与寄主同属于昆虫纲,仅少数寄生于蛛形纲等节肢动物;③仅在幼虫期附着于寄主上营寄生生活,而成虫期一般营*立生活,可自由活动;④个体大小,相对地说与寄主比较接近;⑤不是转主寄生(heteroecism),即此类寄生物在单一的某个寄主上即可顺利地完成生活周期。因为这类寄生昆虫能将寄主昆虫杀死,是其在自然界的敌对物,所以人们常将这类寄生昆虫称为“寄生性天敌昆虫”或“拟寄生虫”(parasitoid)、“捕食性寄生虫”,把天敌昆虫的寄生现象用“拟寄生”(parasitoidism)这一术语来与通常的寄生现象加以区别。理论上虽然如此,但习惯上,目前许多人仍把寄生性天敌昆虫称为寄生昆虫;属于膜翅目的称为寄生蜂,属于双翅目的称为寄生蝇。
(四)松毛虫寄生蜂的研究历史
松毛虫寄生蜂是寄生松毛虫卵、幼虫和蛹期的天敌,种类多,有时寄生率不低,颇受调查研究人员注意,在国内外书刊上的报道很多。
1. 国外研究记录
关于松毛虫天敌的研究历史早在 18世纪起就已陆续有所记录。国外较为系统、有寄生蜂名录的如下。
Vassiliev(1913)记录俄国松毛虫的寄生性昆虫 39种。
Matsumura(1926a)On the five species of Dendrolimus injurious to conifers in Japan with their parasitic and predaceous insects记述松毛虫寄生蜂 29种。
Kamiya(1932)Hymenopterous parasites of 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 and the interelation of its economics记述日本寄生蜂 2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