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00123
  • 作      者:
    董金华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富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探讨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颖的观点。《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首次系统梳理了美国“二战”后事实上的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理论,既有理论上的分析,也有实践上的展现,更兼有针对性强的批判性评析。《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逻辑清晰,理解准确,解读深入,富有新见解。《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最后以浙江省新药创制科学技术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为案例,分析作为中国科学技术与政治契约关系实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并提出对产学研联合体战略合作的决策建议,提供了一种寻找我国实现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和谐关系的新视角。相比于国外学者的经验性研究,《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更具学理性;相比于国内学者的理论性分析,《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的结论更有可行性,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展开
作者简介
    董金华,女,黑龙江省通河县人。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分别于2001年、2008年获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外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浙江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2000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主持并完成2项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正在主持1项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合作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等期刊上发表了“科学的社会契约论及其新发展”“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主体角色新动向的启示”等十几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哲学,外国哲学。
展开
内容介绍
    《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以“二战”以来美国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线索,探讨了两者之间契约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展现了在美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科技与政治之间所呈现的物质经济关系,体现为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一般表现为委托与代理。通常政治主体是科技活动的委托者和资助者,科技主体则充当受托者或代理者,承担着政治主体委托的研究项目和科技活动。而由于科学与技术之问多元的关系,导致了政治在处理科学,技术时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科学技术与政府之间契约关系的新特征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契约关系。《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力图在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契约关系的梳理与分析自,探求科学技术与政治走向良性互动、促进科学技术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途径,在阐述不同时期这一契约关系的不同表现及存在的问题时一直保持批判的态度,史论结合,由此使其论述更为真实可靠。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培根及其同代人的思想中,近代科学与技术间的区别模糊不清,他们倾向于将两者合二为一。在培根看来,技术是知识,而不是知识的结果。事实上,现代概念意义上的“技术”是一个新词,仅仅在19世纪才被普遍使用。实际上,直到19世纪后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止,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联系一直都是很薄弱的和或然性的;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在化学、染料、电力和公共健康方面的技术进步明显地依靠化学、物理学和生物科学的进步。<br>    虽然在19世纪还存在这种科学与技术根本分离的意识,但它的机构形式却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世纪的进程,科学家们越来越能在大学里得到资助,科学也日益成为更高级的学者阶层的职业。职业人员的出现,使大学和研究所里进行的、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研究活动,强烈刺激了科学的发展。同时,它也在机构上加强了科学研究应当为认识本身而进行的观点。19世纪彻底重新唤醒了这一关于科学目的的最古老的西方观点,但19世纪也是培根所主张的科学与技术联姻的思想最终臻于完美的时候,使纯科学与应用科学产生截然分离的机构安排,掩盖了认识和应用研究目标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大学和研究院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享有空前威望的应用科学,促进了工业的发展。<br>    德国人在纯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取得了的显著成就,使他们的体系颇具影响力。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是那么出色,以至于他们的学术机构安排也被学术界认为是符合事物自然秩序的。他们极力宣扬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分离,德国的理想主义哲学家们强化了古希腊的纯探究理想,使之在现代大学得以复活。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各国人包括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纷纷涌入德国的大学。纯科学成为大学的根本,工业中应用科学的学术化使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相分离的意识被超越了。<br>    ……
展开
目录
导论: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基本关系<br>第一节 自然状态关系<br>第二节 个体与集体契约关系<br>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br>第一章 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br>第一节 科学进步是必不可少的<br>一、向疾病作斗争<br>二、保障国家安全<br>三、提供充足就业<br>第二节 科学是政府应当关心的事情<br>一、美国:政府与科学间的关系回顾<br>二、只有政府才能承担军事研究<br>三、政府关1心科学的发展是战后重建的需要<br>四、政府关0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需要<br>第三节 政府与科学的事实契约关系<br>一、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分离<br>二、支持基础科学<br>三、科学与政府的事实契约关系:政治的资助与科学<br>共同体的自由<br>第四节 契约关系提出的问题<br>一、技术创新完全依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吗<br>二、科学的目标是否会自发实现<br>三、谁来保证研究的诚信和效益<br><br>第二章 巴斯德象限: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br>第一节 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的可能性<br>一、科学史的发现<br>二、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之间多元的关系<br>三、基础科学的进步不能决定技术创新的成功<br>第二节 巴斯德象限<br>一、早期的异议<br>二、巴斯德象限<br>三、双轨道动态模型<br>第三节 政府与科学之间新的契约关系<br>一、战后政府与科学之间契约关系的倒塌<br>二、新契约关系的建制化<br>三、新契约关系要兼顾研究的科学前景和社会前景<br>第四节 新契约关系提出的新问题<br>一、巴斯德象限是充分的吗<br>二、新的科学与政治的契约关系应该是怎样的<br>三、如何保证研究的科学前景和社会前景相统<br><br>第三章 在科学与政治之间:保证研究的诚信与效益<br>第一节 失去诚信的契约<br>一、契约双方信息的不对称<br>二、政治规范监督的不到住<br>三、科学精神的缺失<br>第二节 不能保证效益的契约<br>一、契约目标的不一致<br>二、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专家的自由自主性<br>三、科学技术研究的非预测性和不确定性<br>第三节 保证研究的诚信和效益<br>一、完善监督激励机制<br>二、培育科学精神<br>三、有机的边界组织<br>第四节 对契约关系的反思<br>一、政治对科学技术意味着什么<br>二、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委托负有怎样的责任<br>三、边界组织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br><br>第四章 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科学技术与政府之间契约关系的新特征<br>第一节 政府积极推进技术创新<br>一、政府继续加大对大学科研的支持<br>二、联邦政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br>三、州政府雄m勃勃地致力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br>第二节 大学是产学研合作的枢纽<br>一、科技成果转让和孵化器功能<br>二、搭建合作交流平台<br>三、创造产学合作“聚焦效应”的典型案例<br>第三节 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br>一、“跨学科研究”的现象及定义<br>二、支持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br>三、跨学科中m的社会网络<br>四、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备择策略<br>第四节 两点判断<br>一、州政府和公立大学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br>二、技术创造抑或技术扩散<br><br>第五章 中国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契约关系<br>第一节 区域大型研发平台的组织分析和政策建议<br>——以长三角为例<br>一、产学研合作需要转型<br>二、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br>三、关于创建区域大型研发平台的政策建议<br>第二节 推进以科学为基础的自主技术创新政策<br>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建设<br>二、政府要搭好企业、大学相互沟通的平台<br>三、应加大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的资助力度<br>第三节 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br>一、治理科研不端行为<br>二、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br>参考文献<br>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