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模型理论与空间表象模型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在于:被试在接收到前提中的各种信息以后,都会对前提中的各项形成一个空间序列表象,并运用表象按照各项的大小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依次排列为一个空间序列。而区别在于:空间表象模型只针对单模型问题,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从它们在空间序列中的相对位置直接进行判断。而心理模型的加工过程更加复杂,首先是对前提中的各项形成一个或多个空间序列,即建构一个或多个模型;然后再组合和描述各个模型以产生一个结论;最后则是检验结论的有效性,即寻找能证伪结论的有关前提的其他可能模型,然后一一否定这些可能的模型(即寻找反例)。
传统的信息加工理论比经典皮亚杰理论能够更完全地解释传递性推理的结果,它指出传递性推理操作总是逻辑性的,而且直接依赖于记忆因素,还指出儿童传递性推理能力出现的时间早于皮亚杰理论所指出的,这也得到了许多实验结果的支持,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传统信息加工理论比经典皮亚杰理论在解释传递性推理的机制上有些进步。但传统信息加工理论忽略了儿童传递性推理能力的限制。这两种理论对儿童何时和如何解决传递性问题以及儿童和成人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是否存在质的差异仍没有解决。因此,Wright针对经典皮亚杰理论和传统信息加工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三成分心理系统理论,对前两种理论进行了弥补和发展。该理论认为儿童的传递性能力发展应该作为一种过程发生,而不是简单的“全”或“无”的过程,可以解释为是从无逻辑的传递性推理到近逻辑的传递性推理再到真逻辑的传递性推理的过程。这种观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传递性的发生、发展问题,而且从该视角来研究传递性推理问题会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但三成分心理系统模型也有着它自身的缺陷,首先并没有解释清楚三个加工机制尤其是协调反应机制的加工过程;其次也没有解释清楚三个加工机制之间的关系及其如何相互作用;最后传递性推理是否仅仅包括这三个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的确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