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大型工程,该工程在拥有蓄水发电、防洪减灾一类造福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生态环境改变、库区居民迁徙等一些问题,还会有不少文化遗产会因水库蓄水而被淹没,需要抢救和保护。正由于长江三峡工程涉及面极广,因而它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在长江三峡库区文物的抢救保护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在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我们的老师俞伟超教授指导下,多支考古队伍进驻长江三峡库区,1995年就完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地下文物抢救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从1997年起,来自全国各考古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考古学专业的上百支考古队伍云集长江三峡,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抢救地下文物的考古工作。经过十多年艰苦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大量的考古资料。随着一本本考古报告的陆续出版,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信息量大增,使我们对这一地区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大大超过了先前。在此情况下,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9院与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商议,“共同设计一些长江三峡库区的科研课题,申报国家和行业的科研基金,以推进长江三峡库区考古的科研工作。考虑到考古研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研究成果还没完成之前就申请科研项目,会给本来就任务繁重的考古学者们增加压力,因此,我们决定自筹经费,组织学者进行先期研究,在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先将已有的初步研究成果撰写出来,出版系列的学术研究成果“三峡考古研究丛书”,使学术界和公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年来长江三崃考古的主要收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