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说司马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696186
  • 作      者:
    李金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金山,山西夏县人。199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现供职于山西省作家协会文学理论研究室。已有百余万字发表,作品以散文为主。
展开
内容介绍
    《重说司马光》以翔实的史料全面描述了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一生:他的家庭,他的朋友和学生,他的同僚和上司,他的敌人,他的性格和品德,他的政见和政绩,他的诗文,他的《资治通鉴》……全书通过司马光的一生反映了宋代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展示了司马光忠君爱民以及智、仁、勇兼备的风范。
展开
精彩书评
    温公可谓知、仁、勇。<br>    ——【宋】朱熹<br><br>    儒者之泽,大行于民。伊、周以来,惟公(司马光)一人。<br>    ——【明】方孝孺
展开
精彩书摘
    若投羽毛于沧海之中,杳然莫知其所之?”意思是说,臣真的愚昧,实在搞不懂国家的用意。如果臣说得不对,就应当治罪,明示天下;如果说得对,也可以说圣心宽大。怎可只因臣性愚位贱,干脆就不予理会,如丢一支羽毛在沧海之上,杳无音信,不知所终?使人愤怒的往往不是反对,而是根本没人理会。<br>    司马光又担心是自己的身份影响了进言的效果。他解释道:古代谏争无官,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平头百姓,无人不可;设置谏官以后,若不在其位就不许进言,下情壅蔽不通,以至路人皆知,上边却听不到,这样的危害不可谓不小。司马家三代食禄,家父又特蒙提拔,位至侍从,自己因此常思报答。而且,此前陛下因为水灾,特下诏求直言。又陛下即臣子的父亲,哪有为人子,明明看到危险,却不告诉父亲的?可以进言的理由,司马光找了一堆。<br>    可是,仍然没有反应。司马光担心是路途遥远,皇帝深居九重,奏疏在传送过程中丢失或者被丢弃了,根本就没有送到。于是他又写信给好友范镇,并附寄所上奏章副本,请范镇代为转呈。<br>    司马光在那封信中谈到自己的志向:“光向者不自知其贱且愚,辄以宗庙社稷深远之计冒闻朝廷。诚知位卑而言高,智小而谋大,触犯皆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若忠于国家而死,死之荣也。”尽忠而死,虽死犹荣。然后,谈到奏疏上呈之后的情形:“无何,自夏及秋,囊书三上,皆杏然若投沙砾于沧海之中,莫有知其所之者。”三上奏疏,石沉大海。接着,是托付的缘由:“窃思当今朝廷,谏争之臣,忠于国家,敢言大事,而又周旋日久,知光素心者,惟景仁(范镇字景仁)而已。光之言不因景仁以自通,尚谁望哉?”谏争,直言进谏,也作“谏争”。转呈的任务,非你莫属。最后,说到事情本身:“伏冀景仁察其所陈,果能中于义理,合于当今之务,则愿因进见之际,为明主开陈,兹事之大,所当汲汲留意,不当因循简忽,以忘祖宗光美之业,及乞取光所上三奏,略赐省览,知其可取、可合、可矜、,可罪,裁定其一,而明赐之,无使孤远之臣,徒怀愤嘿嘿,而无所告语也。”可取、可合、可奖、可罚,好歹给句痛快话。(《传家集》卷五十八《与范景仁书》)<br>    司马光努力再三、想方设法要达到的,不过是让皇帝读到他的奏疏,而那些奏疏完全可能给他带来危险。他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国家社稷的安全。<br>    ……
展开
目录
序(韩石山)<br>卷一砸缸初仕<br>第一章 文正公<br>第二章 家庭<br>第三章 砸缸<br>第四章 父子<br>第五章 及第<br>第六章 初仕<br>第七章 居丧<br>第八章 在滑州<br><br>卷二到汴梁去<br>第九章 又见汴梁<br>第十章 同知太常礼院<br><br>卷三郓州并州<br>第十一章 在郓州<br>第十二章 在并州<br><br>卷四汴梁风物<br>第十三章 怪兽<br>第十四章 乞虢州<br>第十五章 嘉祜年的朋友<br>第十六章 公元1061年,谏官司马光的七道奏札<br>第十七章 苏轼兄弟的试卷<br>第十八章 上元节·妇人裸戏<br>第十九章 公主的不幸婚姻<br>第二十章 帝国的财政<br>二十一章 皇帝的接班人<br>二十二章 遗赐<br>二十三章 皇帝与太后的纠纷<br>二十四章 后宫<br>二十五章 义勇<br>二十六章 敌国<br>二十七章 濮议<br>二十八章 书局<br>二十九章 辞翰林学士<br>第三十章 宰相的押班问题<br>三十一章 关于农民<br>三十二章 诱降<br>三十三章 皇帝作的序<br>三十四章 阿云案<br>三十五章 郊赐<br>第三十六章 二股河<br>第三十七章 《上体要疏》<br>第三十八章 经筵<br>第三十九章 辞枢密副使<br>第四十章 给王安石的三封信<br>第四十一章 求去<br>第四十二章 知永兴军<br><br>卷五退居洛阳<br>第四十三章 大隐<br>第四十四章 独乐园主人<br>第四十五章 致吴丞相<br>第四十六章 流年<br>第四十七章 远游<br>第四十八章 耆英会真率会<br>第四十九章 梦稚子<br>第五十章 《资治通鉴》的主编<br><br>卷六执掌帝国<br>第五十一章 位列执政<br>第五十二章 请更张新法<br>第五十三章 罢保甲<br>第五十四章 抱病<br>第五十五章 入相<br>第五十六章 罢役钱<br>第五十七章 公元1086年的夏<br>第五十八章 西夏!西夏!<br>第五十九章 罢青苗<br>第六十章 大去<br>参考书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