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投羽毛于沧海之中,杳然莫知其所之?”意思是说,臣真的愚昧,实在搞不懂国家的用意。如果臣说得不对,就应当治罪,明示天下;如果说得对,也可以说圣心宽大。怎可只因臣性愚位贱,干脆就不予理会,如丢一支羽毛在沧海之上,杳无音信,不知所终?使人愤怒的往往不是反对,而是根本没人理会。<br> 司马光又担心是自己的身份影响了进言的效果。他解释道:古代谏争无官,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平头百姓,无人不可;设置谏官以后,若不在其位就不许进言,下情壅蔽不通,以至路人皆知,上边却听不到,这样的危害不可谓不小。司马家三代食禄,家父又特蒙提拔,位至侍从,自己因此常思报答。而且,此前陛下因为水灾,特下诏求直言。又陛下即臣子的父亲,哪有为人子,明明看到危险,却不告诉父亲的?可以进言的理由,司马光找了一堆。<br> 可是,仍然没有反应。司马光担心是路途遥远,皇帝深居九重,奏疏在传送过程中丢失或者被丢弃了,根本就没有送到。于是他又写信给好友范镇,并附寄所上奏章副本,请范镇代为转呈。<br> 司马光在那封信中谈到自己的志向:“光向者不自知其贱且愚,辄以宗庙社稷深远之计冒闻朝廷。诚知位卑而言高,智小而谋大,触犯皆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若忠于国家而死,死之荣也。”尽忠而死,虽死犹荣。然后,谈到奏疏上呈之后的情形:“无何,自夏及秋,囊书三上,皆杏然若投沙砾于沧海之中,莫有知其所之者。”三上奏疏,石沉大海。接着,是托付的缘由:“窃思当今朝廷,谏争之臣,忠于国家,敢言大事,而又周旋日久,知光素心者,惟景仁(范镇字景仁)而已。光之言不因景仁以自通,尚谁望哉?”谏争,直言进谏,也作“谏争”。转呈的任务,非你莫属。最后,说到事情本身:“伏冀景仁察其所陈,果能中于义理,合于当今之务,则愿因进见之际,为明主开陈,兹事之大,所当汲汲留意,不当因循简忽,以忘祖宗光美之业,及乞取光所上三奏,略赐省览,知其可取、可合、可矜、,可罪,裁定其一,而明赐之,无使孤远之臣,徒怀愤嘿嘿,而无所告语也。”可取、可合、可奖、可罚,好歹给句痛快话。(《传家集》卷五十八《与范景仁书》)<br> 司马光努力再三、想方设法要达到的,不过是让皇帝读到他的奏疏,而那些奏疏完全可能给他带来危险。他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国家社稷的安全。<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