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2辑)》彰显了新儒家学者对时代的现实关怀和人文视域,暗含着新儒家重估传统文化价值、重新理解传统的努力。
《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2辑)》是关于古代儒学经典与西方古典学著作的论文合集。全书分为:“思想争鸣”,“经学研究”,“西学译介”,“古籍整理”,“学术札记”,“书刊评论”六个部分。既有关于儒学在当代发展的探讨,也有扎实的经学考证研究,既有对西方古典文教之名家解读的翻译介绍,也有对珍贵古籍资料的收集整理。它关注思想的交锋,展开儒学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也重视扎实的学术功底,下功夫考史溯源。它表明,新儒家学者力图在现代新形势下,提供一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解释框架,并从文明的源头出发,让中西在古典学的层面相遇,与当今时代对话。
换句话说,在儒家传统里,道德的主体是人。企业由人创办、由人组成,企业道德的主体也是人,企业能否实行最大程度的社会责任,取决于人的良知主动。
可是,如果按西方学人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并不能仅仅依赖创办人、经营者或股东的道德素质以及自我期许。西方世界论述“企业责任”的进路,建立在体制上、法理根据上,要确定企业应该对社会尽责,首先还得承认“企业”在创办人或者股东以外拥有独立的权利和义务,具备“法人”定位,如此才能顺理成章地充分公认“企业”具有“公民”性质。根据这样一个概念,凡是个人都应该承担各种责任,法人企业也应当承担责任;如果所有个人都必须谨守社会道德规范,法人企业也不例外。
西方社会赋予企业“公民”地位,其初旨是为了支持早期资本制度的重商倾向,通过法律同意企业属“有限责任”以及说明企业权利,有利于个人资本免遭企业倒闭的风险牵连,如此才能鼓励大家勇于投资合股。明确规定企业有限的责任以及营利的权利,也有利于国民不断设立各种日新月异的企业,寻求新兴生意盈利和资金积累。可是,到后来,社会固然认识到企业是社会的基层单位,然而社会也逐渐发觉企业的本质是建立在个别人物或一群私人想要营利的目标,它既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可能左右社会失衡。因此,把“企业公民”看成一般个人“公民”,可赏可罚,有助于鼓励企业的自觉责任,利于制度自我调节与稳定。亦即说,“企业公民”的概念使得社会有了根据去制定约束企业的政策或法律,企业至少要遵守政策法律,实行最低程度的社会责任。
今日若回顾企业计算成本的方式,包括在日本与“四小龙”神话时期的许多企业,之所以盈利,主要并不是由于企业实践“儒家思想”或其他原因,只不过是由于相关企业是根据法律范围内的商业会计方法计算出成本、销售价以及纳税,很少主动考虑将经济学上的所谓“外部成本”(externality)纳入会计。而所谓“外部成本”包括:破坏或污染有价或不可估价的自然、人造资源或文物遗产,引发的社会或环境损失;工伤或职业病未受公司妥善照顾,又或者在地区造成公害病,导致病患家人以及整个社会的负担;动用官僚关系低价或无偿取得各种源自公共的交通、通讯、土地,等等。
……
思想争鸣
1.当代儒学之命运与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2.关于“儒学与现代中国”——论“公民儒学”建立之可能
3.王琛发儒学传统在当代企业丛林的迴转与进路
4.天化与人化:叶德辉星命学的知识建构与时代性
经学研究
1.康有为的今文经学立场与其戊戌流亡前的孔教建制主张
2.明皇改经与《孝经》学的转折
3.也谈《诗经》学史上的“假历史”和“假道学”
4.“三统”与“疆域”——廖平《知圣篇》对今文“三统论”的改造与发展
5.论《礼记?檀弓》中的今古问题——兼论公羊家的文质概念
6.明堂考
7.试析郑玄与马融解经方式之不同——以“五祀”问题为例
8.论《春秋》书法中“实与而文不与”问题
9.再论儒家经疏的形成与变化
西学译介
1.柏拉图的《理想国》二讲
2.施特劳斯论《会饮》
3.古典文教传统中的希腊罗马医学
古籍整理
1.昏礼从宜
2.曾子十篇
学术札记
《勘误》
书刊评论
1.《何谓普世?谁之价值?》:理直气壮的文化自觉
2.传统价值的重估:读《君主与共和――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