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107309
  • 作      者:
    田文华,贾兆宝[著]
  • 出 版 社 :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发生机制、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以及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模型和实践方法。实证研究分析了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随访研究结果,以及震后心理卫生服务利用和社会支持状况。
展开
内容介绍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以中国汶川地震为背景,阐述了灾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状况和发展趋势,剖析了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灾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援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等三个方面:理论研究总结了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发生机制、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以及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模型和实践方法。实证研究分析了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随访研究结果,以及震后心理卫生服务利用和社会支持状况。对策研究论述了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作为心理危机高危人群的特点,并且就如何完善其心理卫生服务供给策略和个体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进行体统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重新体验症状
  PTSD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个体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创伤性体验重现,且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包括反复出现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此时,个体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出现的各种情感,如接触与创伤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在创伤性事件后,个体频频出现与创伤性事件有明确关联的梦魇,并产生与当时相似的情感体验。
  (二)回避症状
  在创伤性事件后,个体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回避的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场景,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话题。个体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个体似乎希望把这些“创伤性事件”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许多个体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从外观上看,个体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与人疏远、不亲切、害怕、罪恶感或不愿意和别人有情感的交流。个体自己也感觉到似乎难以对任何事物产生兴趣,过去热衷的活动也无法激起个体的情绪,个体感到与外界疏远,甚至格格不入,甚至觉得万念俱灰,生不如死,严重的则采取自杀行为。
  (三)警觉性增高
  警觉性增高(易激惹)症状不少个体则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难以集中注意力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PTSD症状与其他年龄群体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噩梦、梦魇,而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噩梦的内容,时常从噩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概述
第一节 地震与心理危机
一、地震严重损害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
二、心理危机
三、心理危机的预后
第二节 地震后心理危机的表现
一、心理危机表现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危机表现
三、不同时间阶段的心理危机表现
第三节 地震后心理危机的发生机制
一、心理应对和防御机制
二、内稳态失衡机制
三、神经内分泌变化机制
第二章 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
第一节 震后心理危机的主要类型
一、急性应激反应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三、抑郁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
第三节 抑郁
一、抑郁的临床表现
二、抑郁的诊断标准
第三章 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理论
第一节 心理危机的评估
一、心理危机评估的含义
二、心理危机评估的内容
三、心理危机评估常用工具
第二节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
一、心理卫生三级预防
二、个体、群体与社会心理干预
三、紧急、早期和长期心理干预
第三节 心理危机干预模型
一、个体和集体创伤修复模型
二、心理一社会一文化模型
三、平衡、认知和心理转换模型
第四章 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实践
第一节 地震后紧急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策略
第二节 地震后早期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策略
第三节 地震后长期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策略
第四节 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与管理现状

第二篇 实证篇
第五章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研究概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二、大胆尝试:以社区为基础的随访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策略
一、样本量和抽样策略
二、现场调查方法
三、关键技术和路线
第六章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随访研究
第一节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和地震创伤经历
一、应答和随访情况
二、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地震创伤经历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严重程度研究?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程度描述
二、抑郁严重程度描述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分析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患病情况研究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描述
二、抑郁患病率描述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患病危险因素分析
第七章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生命质量随访研究
第一节 生命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
一、生命质量描述
二、生命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第二节 生命质量与心理危机关系研究
一、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二、生命质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患病情况关系分析
第八章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支持及心理卫生服务研究
第一节 社会支持与心理危机关系研究
一、社会支持状况描述
二、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关系分析
第二节 心理卫生服务利用与心理危机关系研究
一、心理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描述
二、心理卫生服务利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患病情况关系分析
第三节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访谈
一、访谈背景
二、社区工作者访谈
三、教育工作者访谈
四、公共卫生专家访谈

第三篇 对策篇
第九章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状况及高危人群界定
第一节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状况
一、心理危机实况评估
二、长期心理危机预测
第二节 地震创伤经历与心理危机高危人群
一、直接暴露人群
二、间接暴露人群
第三节 一般人口学特征与心理危机高危人群
一、汶川县和茂县
二、男性和女性
三、汉族和少数民族
第十章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供给策略讨论
第一节 灾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利用现状
一、心理卫生服务利用率低
二、心理卫生服务利用缺乏连续性
三、心理卫生服务利用呈现地区失衡
第二节 灾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低利用率原因分析
一、心理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可及性差
二、心理卫生服务需求隐蔽——主动性差
三、心理卫生服务质量不均——可信性差
第三节 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卫生服务
一、系统规划,夯实长期心理卫生服务提供机制
二、科学施救,培育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队伍
三、紧密组织,建立长期心理卫生档案随访制度
第十一章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讨论
第一节 心理层面
第二节 社会层面
第三节 文化层面
第四节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干预策略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随访调查问卷
附录2 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生命质量研究综述
附录3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Consequences among Child Survivors of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A Community-based Follow-up Study
附录4 Longitudinal Study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hild and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