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以前,张近东坐拥千万身家,但住的依然是100平方米的房子。虽然他很快就有了一辆宝马车,但是这车更多的是为了生意上的往来,用来接送商界的朋友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在看待财富上,张近东达到了少有人及的淡泊。<br> 同样是白手起家,同样都经历过困顿的童年,老对手黄光裕在暴富之后,其表现就跟张近东很不一样。黄光裕行事张扬,乐于用金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支撑自己的自信。国美在上海举行家电峰会,召集众多供应商开会,黄光裕就要求司机把自己的奔驰600从北京开到上海去机场接他。而去会场的车队编号都超过50,可见其张扬。黄对财富的控制欲望很强,在国美,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黄光裕的手上,在国美借壳上市以后,黄光裕个人就掌控了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约97.2%的股份。虽然近几年,黄个人的股权有所稀释,但是被分权的对象都是黄的家族成员,并且黄光裕也一直保持着自己在国美一股独大的局面。<br> 在股权的处理上,张近东却很推崇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理念,尽管苏宁跟国美一样,都100%属于创始人个人奋斗的产物,但是张近东却一直在刻意地淡化“个人努力”、“家族奋斗”的概念,坚持“强化”苏宁团队的集体奋斗。在上市后,更是大气地把自己所拥有的股权进行了稀释,使得苏宁的几位高管都拥有了数量不等的股权,一跃成为千万、亿万富翁。<br>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千万级的财富砸中张近东之前,张近东也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位于宁海路的小店开业以后,还只能算是小老板的张近东忙得团团转。业务、销售他都亲力亲为,甚至开发票、数钱这样的活儿都要自己动手。业务繁忙的时候,他还是促销员,空调搬运工。脑子活络的张近东虽然有了春兰空调这个非常好的资源,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除了做商品零售以外,还做空调批发,除了做春兰空调以外,他还南下广东批发进口空调。在那个产品紧缺的年代,货物就意味着钱,所以只要一有消息,张近东就会马上背起包冲过去。从南京到广东的火车他不知道坐过多少趟,在火车上他特别喜欢吃炒花生米,乃至一直到今天,苏宁电器大厦内的招待酒店都有这份招牌小吃。<br> 1991年的春节之后,南京的天气就热了起来。张近东欣喜地发现,自己无意间进入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财富来得如此之快,想不赚钱都难。但是刚创业的张近东也不得不面对很现实的问题。他的创业资金太少了,10万块的启动资金对于当时进货单价就为5000元的空调来讲无异于杯水车薪,更何况还有其他必须的开支。资金成为了制约早期苏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br> 但是张近东毕竟是张近东,这个问题没有难倒他。不然也就没有了苏宁以10万自由资金做到2000万销售额,不到一年时间内资金周转200圈的故事。张近东非常自然地做起了批发业务以加快资金周转(很难讲那时候张近东头脑中有资金周转率的概念)。而批发需要货源,货源需要钱,问题似乎还是没有解决。<br> 张近东很敏锐地认识到了当时的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营销上的创新。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是明显的短缺经济时代,供不应求是典型的市场特征。张近东就利用了这一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