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我说:“你拿几十万元回家修学校,拿几十万元在四川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是不是钱太多了!”
这证明,说这种话的人对我不了解,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人致富以后,该怎么花手头的钱?我想我的花法是有意义的。
当我穷得丁当响的时候,我那位大徒弟同我分别时,把仅有的5分钱给了我。5分钱我捏得出了汗也舍不得花,现在钱多了,我还得考虑怎么花。虽然我认为,钱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但不当花的一毛不拔,该花的花得有意义再多也花。开初,我主要是用资金从物质上支援家乡,后来我感到那是固定不变的、有限的,惟有办教育、培养人才,才是百年大计。要改变贫穷山村的面貌,就要靠一两代新人的努力。所以我舍得出钱为家乡修学校。在这里说这些话的主要原因。是我发现的确还有一些人,宁可将钱用于吃喝,也不用来办教育。办文化。
近年来,我常来往于沿海和四川内地,两地的差异看得比较清楚,我深深感到内地与沿海的差距,主要是观念上的差距。
我们家乡是传统的农业区,在人们的眼里尊重的是种庄稼的好把式,土里田里,犁地打耙、栽秧打谷的能手,才是好样的。离开土地的事儿,做生意经商,离他们就远了。他们还是老的说法:“生意买卖眼前花,锄头落地是庄稼!”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标准的农民,他一辈子生活节俭,干农活是把好手,人也精明能干,可惜他没有赶上好的时光,赶上了一段也错过了,就因为他的观念跟不上。
展开
——新疆读者 李春意
读完这本书,更让我印证了一句话,“人是逼出来的”。穷则思变,不是吗?经历是一种财富,尤其是这种在艰苦环境中的锻炼,所以今天读完这本书以后,给一位朋友发去短信,推荐他买一本送给他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作为“六一儿童节”礼物!
不可能有这样的环境去磨练,但是读这本书也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网友留百
广安地处川东北山区,丘陵地带,条件尤为艰苦,那里的农民也倍加辛劳。刘延林的发家史便是一部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奋斗吏。
——世界经济观察所副所长 吴明瑜教授
刘延林可能是属于极少的巨富之后,仍有进取欲望的平民大款。
——“黄金时代”杂志
书中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就像一块超强磁石深深吸引了我。刘延林童年时期的家庭贫困,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简直就像“克隆”了我的情形。当然现在的情形却是差之千里。回顾自己,除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的还是自己对社会的悟性太低,只顾踏踏实实做事,不顾抬头看路,机遇总是把握不住。大家都认为我理论基础扎实,工作有成绩,能力较强,就是事业没进步。一口气读完了该书,刘延林的思想理念,抢抓机遇的意识,以及生活中哲理感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宁夏永宁县档案局局长 张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