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听见过的、看见过的、经历过的事情很多,也很精彩,把它回忆起来讲一讲,是很有意义的。
我是解放后到了上海,把全家带来了。这就是说,我们姓周的是在我这一代迁到了上海市。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原来是在什么地方的呢?我在1997年11月回家乡的时候,听人家说,我们村里有周家宗谱,我就把宗谱借来看了,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了关键的几段。
姓周的老祖宗,是江苏宜兴柯家周一位叫彦一公的,官任常州的别驾。这别驾是什么官衔,我没有查历史,不知道。宋元时,在这地方打起仗来,“金辽倡乱,民遭戕害,十室九空,宋末朝兵变”。这个老祖宗就带了全家向西逃跑,跑到了桐城一个叫鹞石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周家潭。北边的山里头有一个干沟,干沟里面有一个石头,长得像天上飞的鹞子的形状,所以叫鹞石。现在在山下建了一所中学,就叫鹞石中学。这个老祖宗在元朝89年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恭先,小儿子叫恭明。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分家立业,就以周家潭干沟为界,干沟的东面给大儿子,干沟的西面就给了小儿子。干沟的西面现在有几个村子,叫周家潭镇、南子巷、周家墩子,山前山后都是老小的子孙后代;老大在干沟以东,有老二房、蛇团,到傅家嘴,再到施家湾,最后到东边集、干沟洼、界不石,再到对河断腰、龙王嘴和四顾墩,这是大儿子分到这个地区里面发展起来的。
我当兵以前,在家里听老年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周家潭的老祖宗死了以后,葬在鹞石那个地方。过去葬坟要请风水先生来看,方向朝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下葬,要对子孙后代繁衍有利。当时风水先生就讲,这个老祖宗下葬的时候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鱼上树,马骑人,还有一个锅底朝天。然后就征求周家人的意见,你们姓周的想在这个地方发展到有多少子孙?这个怎么讲究呢?他说,你要有多少子孙,就把这一粒芝麻作为一个丁。周家人就讲我们要发展一斛芝麻的人口,一斛就是过去量米的二斗五的芝麻。这个芝麻要放在墓穴里面。所以,后来姓周的发展就好多万人口了。这是过去听到的故事。
在宋末元初时,周家潭这个地方听说是没有城镇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风沙河上游的河滩,风沙河和长江是连起来的,过去长江没有江堤。在我记事时,虽然是有了江堤,但每年都发大水,五月份开始涨水,水就漫过江坝,我们家前面风沙河的庄稼都淹了,周家潭也淹掉了。后来,周家潭建了一个镇,每年到五月份就涨水,有的房子,地势矮些的就淹了。所以说,这个地方,是风沙河上游的河滩,慢慢地发展起来的。
周家潭原来开店的都是南子巷的人,是老小的人,上面往西边去就是周家墩子、南子巷,山前山后的。我们是老大这一脉的,从苍山开始,到了蛇团、傅家嘴、施家湾往东边发展。其他我就了解不多了,只有在宗谱的前面看到这么个情况。
展开
——老战友 赵彬
我和周老相识,是在1953年夏天。对他的印象是:点子多,经验丰富,老练细致,沉着稳重,讲话办事一丝不苟,有水平,有风度。
——老战友 孟祥林
在一起工作中对周正美同志的认识是:刚正不阿,对自己的意见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对同志相待赤诚、浑厚,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从不讲言不由衷的话。人生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相互之间的感情却是永恒的。
——老战友 赵登龙
周老口才好,脱稿也能讲几个小时,紧扣中心,从不偏题、跑题,独五师的同志们送他美称“周铁嘴”。
——老战友 范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