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生于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9月12日,原籍浙江吴兴(清湖州府归安县),世居湖州南门外之鲍山。钱玄同的父亲钱振常和伯父钱振伦都很有名,钱振常为清同治问举人,曾任礼部主事,任绍兴书院山长时,蔡元培就读于此。钱振常晚年又为江苏扬州、苏州的书院山长,年62才生钱玄同于苏州,母亲周氏为四川人。兄钱恂,字念劬,是清末外交家,历任中国驻日、英、法、德、俄、荷兰、意大利等国使馆参赞或公使。钱玄同与钱恂同父异母,比钱恂小34岁,与钱恂的儿子钱稻孙年岁相同,不过月份在前罢了。钱玄同原名师黄,取意不明,大概是推崇黄宗羲之意。字德潜,更无法推测其含义了。在他6岁的时候,住在常熟的伯母去世,要发讣文,不知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的老兄名叫“恂”,所以就替他起了一个竖心旁的名字叫钱怡,就这样刊了出来。这个是他的而又不是他的名字,就这样搁着,一直到1906年钱玄同到日本东京留学时才复活,因为进的是洋学堂,照例不用本名,须得另起一个,这回便废物利用了。在东京时期,他已接受民族革命的思想,立志排满,自己起了一个号日汉一,后改名日夏,取其与“汉一”之意相关①。他还有一个别号叫中季,也称季。五四运动前,改名玄同。在古史辨运动中,改名疑古玄同。
钱玄同从小接受的是典型的封建式教育,同时也打下了很好的国学底子。他4岁时开始上学,由老父亲亲自教读。钱玄同整天站在书架前读他父亲亲自书写贴在书架上的一条条的《尔雅》词义。因为站得太久,两腿僵直,傍晚经常走不回去,须由人抱他回内室去。钱玄同一生身体很差,大概也与此有关。他到了晚年,还对他的朋友、学生谈起,他的双腿没有力量,骇怕走路,全是小时候念书站坏了。他还回忆说:“我在10岁左右(1896年顷),就知道写满清皇帝的名字应该改变原字底字形,什么‘玄’字要缺末点,‘事’字要借用‘窖’,‘颢,字要割去‘页’字的两只脚,‘琰’字要改第二个‘火’字作‘又’,这些鬼玩艺儿是记得很熟的,还有什么‘国朝’、‘昭代’、‘睿裁’、‘圣断’、‘芝殿’、‘瑶阶’等等瘟臭字样,某也单抬,某也双抬,某也三抬,这些屁款式,我那时虽还没有资格做这些字样的文章,但却认为这是我们读‘圣贤书’的‘士人’应该知道的,所以也很留意。”①这种奴化教育,反而成为后来钱玄同反清排满的种子,但那时对清朝皇帝的尊崇无法动摇。12岁(1898年)时他在教师的书桌上看见一本日本人做的书,好像是《万国史记》,有“清世祖福临”、“清高宗弘历”这些字样,又不抬头写,那时看了,真觉得难过②。因此,任何反对清朝皇帝的议论他都是不能接受的,对于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论却极为赞同,他回忆说:
“我16岁那年,梁任公先生底《新民丛报》出版。这年的《新民丛报》,不仅提倡民权政治,鼓吹思想革新,而且隐隐含有排满之意。前此谭复生先生的《仁学》也在那时印出,它底下昌言排满,其言日:‘……有茹痛数百年不敢言不敢纪者,不愈益悲乎!明季稗史中之《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略举一二事。当时既纵焚掠之军,又严薤发之令,所至屠杀掳掠,莫不如是。即被“准部”,方数千里,一大种族也,遂无复乾隆以前之旧籍,其残暴为何如矣!亦有号为“令主”者焉。及观《南巡录》所载,淫掳无赖,与隋扬、明武不少异,不徒“鸟兽行”者之显著《大义觉迷录》也。台鸿者东海之孤岛,于中原非有害也,郑氏据之,亦徒存前明之空号,乃无故贪其土地,据为己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