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27346
  • 作      者:
    王珊,苗千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1.《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珊、苗千力作,资深出版人李昕先生作序。

2.人生有四季,风景各别致。本传记将杨振宁先生的百岁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在清华大学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西南联大的求学岁月;赴美学习,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回到清华大学,反哺中国高等教育。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3.本传记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记录了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智慧;既表达了对杨振宁的景仰和敬佩,也体现了对他客观的观察与分析。


展开
作者简介

王珊,安徽人,《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报道领域为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曾参与疫情报道、江歌案报道等,喜欢写人物报道,喜欢一切有趣而美好的事物。

苗千,河北人,《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已发表科普作品数十万字,曾经参与多个科学项目的报道,连续多年采访诺贝尔奖得主,在三联中读开设了《和你一起读科幻·剑桥物理学博士的科学公开课》等栏目。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杨振宁传记,主要从四个阶段书写杨振宁的百岁人生: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在清华大学度过;后来到西南联大学习;继而赴美学习,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后回到清华大学反哺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如他青年时期一位好友所形容的,杨振宁是一位显得最正常不过的天才。数理人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命运选择,杨振宁都显示出一种得心应手的平衡感。而他在物理学上的创造性,使他又成为国际上深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序  看到一个最真实的杨振宁


    第一次见杨振宁先生是在2013年。当时我刚人职一家科学媒体不久,他要到我们单位旁边的物理所访问。也许因为我那时还很像学生,我跟着一众人非常顺畅地混入了他们的会客室。房间不大,印象里十多个平方米。里面多是物理所的老师,年纪大的在六七十岁以上,小的也得四十岁。我是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个进人里面的媒体人。

    现在看来,我当时有些初生牛犊的虎气。我在一众人细声细语的交流中非常突兀地自报家门,说想问杨先生一个问题。现在多年过去,我对当时的场景和感受其实有些模糊,唯一记住的是杨先生的一双大眼睛,黑亮有神,一点都没有老年人常有的浑浊。他那时已经81岁。他看着我说你讲,语气里是对年轻人的鼓励和包容。不过那时他的听力已经不太好,我问了一遍,他没有听清,说你再讲一遍。

    现在看来,我当时提的问题有许多的不合适,所以也不在此赘述。这次相见,让我对这位精神矍铄的科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1957年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但盛名之下,他又有哪些人生侧面呢?物理学家之外的他是什么样子的?也因此,我偶尔会关注一些他的新闻,看看与他相关的动态。

    人生总是有一些因缘际会的巧合。2022年,在我工作接近10年之后,我现在的单位《三联生活周刊》要做关于杨振宁的封面报道。我和物理学专业毕业的苗千成为稿件的两位执笔人。后来,这些稿子进一步拓展为读者即将看到的这本书。

    在着手之时,关于如何进行采访和写作的具体问题真实地摆在了我的面前。在我的内心里,人物写作一直是件困难的事情,它不像社会事件,本身就有发生的逻辑,你只需要在找到逻辑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搭建和写作即可。人物写作有点像在山中捡柴火,每一根木棍或每一片枯败的枝叶都能够拾入柴筐内,但是如何运用这些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信息,不同的写作者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

    在我们这本书出来之前,已有一些作者写过关于杨振宁的传记,他们有的本身是物理学家,对杨振宁在物理学方面成就的描述非常专业;也有科学传记的写作者,落脚点在一个世界知名物理学家的养成,也很专业、很有深度。杨振宁本身也是一个善于表达和写作的人,他在《读书教学四十年》等文集里回忆自己的过去,文字简洁且有趣,有着生活化的气息。但如果从一个全面的人物报道的角度来讲,这些都只是构成杨振宁漫长人生的一部分。

    从《三联生活周刊》的角度,选择杨振宁作为杂志一个非常重要的报道人物,我们希望通过报道和写作看到他身上更多的维度,包括他的家庭、幼年和后续的人生是如何在缔造他,他的自我的养成,以及大的时代变更之下,他是如何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做出选择,最终走向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杨振宁的。比如,他身上所表现出的科学家的创造力极为旺盛,职业生命非常长,哪些因素指向了这些特点呢?

    在不断的讨论中,我们明确地意识到,杨振宁的人生其实是与百年中国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他出生于1922年,正处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革命与政治动荡的时期。在杨振宁幼年的记忆里,长辈亲戚里抽鸦片烟的非常多,纳妾的也非常多。等他到少年时期,又遇到了日军侵华,跟着父亲一起南下昆明进入西南联大;随后又带着父辈和国家的期望出国;在美国执教期间,又帮助中国与世界沟通,建立培养人才的通道;2003年他回国,加入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他的人生像是画了一个圈,又回到了最初的位置。

    在我们不断的采访中,我们发现杨振宁并不是一个距离人们遥远的天才。他了解中国一路走来最基本的情境;他是吃过苦的,跟着父亲南下昆明,让他以一种狼狈又鲜活的方式加深了对中国的认知;他知道中国广大的土地上生活着面对各种苦难的人。父亲和老师辈的经历也让他知道,一个并不富足且不稳定的国家对一个有天分的年轻人是很不友好的。在他人生的许多节点,杨振宁都做出了对于他个人发展最为正确的决定。他展现出了一个我们过去认识中不一样的天才形象:既有创造天分,又人情练达,与时代相契合,是一个“最正常的天才”。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发现。这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最质朴的野心:无论何种人物,处于什么样的阶层,什么职业,都希望对方能回到最本质的“人之所以为人”。在本书中,杨振宁接受的早期家庭教育,也能够给一些读者面临的教育困惑提供一些解答思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作为一个数学家,对杨振宁在幼年表现出的数学上的天分,没有任何的催促或者专门用力气去激发他的这个特点,而是非常平衡地去教育孩子,包括让他去读古文和对他进行性格的磨炼、培养。这一点,是今天不太放松的父母相对缺失的。

    杨振宁这个人物,写了许久,我们在一层层地讨论、探讨何为杨振宁之后,最终得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杨振宁。

    王 珊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展开
目录

序    我眼中的杨振宁先生 /李昕

自序  看到一个最真实的杨振宁

前言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


第一章  从清华园出发

第一节 数学天赋

第二节 清华之外的世界


第二章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

第一节 再回合肥

第二节 南下

第三节 困苦的岁月

第四节 耀眼的物理系


第三章  从天才研究生到诺奖得主

第一节 抵达美国

第二节 专业方向的选择

第三节 如释重负

第四节 顶级学术圈

第五节 李政道的天赋

第六节 赏心悦目的风景

第七节 宇称不守恒


第四章  家国情怀

第一节 东方与西方

第二节 形势的变化

第三节 回国

第四节 蹩脚的“新闻记者”

第五节 他们那一代人

第六节 重视基础教育的建议

第七节 石溪里的中国科学家


第五章  重回清华园

第一节 全职回国

第二节 率真与谦逊


第六章  作为物理学家的杨振宁

第一节 从普林斯顿到纽约

第二节 不朽的“杨—米尔斯理论”


附录  翁帆笔下的杨振宁先生——写在《晨曦集》(增订版)出版之后  /李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