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柴尔德的神秘生涯 考古学与政治交织的传记 解读柴尔德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28237
  • 作      者:
    [美]威廉·J.皮斯
  • 译      者:
    李博婷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材料珍贵,完整呈现柴尔德一生坎坷经历

本书以柴尔德一生的活动轨迹和学术出版为线索,充分挖掘利用英、美、澳各地馆藏的档案资料、私人通信、著者本人对柴尔德生前友好和同事的访谈,以及柴尔德大量未发表的通信及著作手稿。作者采访过很多当事人,这些人相继谢世,材料弥足珍贵,使得本书成为研究柴尔德的必读之书。

★视角新颖,从政治生涯剖析柴尔德学术成就

“柴尔德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现象。那是时代风潮的产物。”(李零语)本书将柴尔德与20世纪左翼运动的纠葛作为切入点,以世纪性的历史事件为线索,从社会政治史角度破解“柴尔德之谜”的传记,大大弥补了以往柴尔德研究的不足,颇具新意。

★因小见大,体会“柴尔德之谜”背后折射出的时代风云

柴尔德一生凡历三战——“一战”、“二战”、冷战,目睹社会主义运动潮起潮落,给后人留下很多难解之谜。阅读皮斯此书,不仅有助于理解柴尔德的曲折一生,也有助于读懂他生活的那个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别是当时的英国知识分子群体的遭际与抉择。


展开
作者简介

威廉·J.皮斯(William J. Peace),美国独立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皮斯的研究方向是文化人类学史,因身患残疾,开始关注美国社会对残疾人不公现象,成为美国著名的残疾人维权的倡导者、生物伦理学的研究者。

李博婷译者,任教于北京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的教学者,研究者,翻译者。

“解读柴尔德”丛书简介

维尔·戈登·柴尔德,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人文学者之一,同时以热心政治、特立独行而著称。他曾远渡重洋,在书海与遗迹间追寻“文明的曙光”,也曾为工会运动积极奔走,一生孤独而执拗地以自己的方式拥抱马克思主义,在左翼知识分子群体中留下一个异色的身影。故土山巅那决绝的纵身一跃,既是他个人生命的终点,也成了冷战时代学界阴影深处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脚。

本丛书收录的四部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柴尔德进行了研究,它们将指引各位读者经由字里行间透视柴尔德的学术、政治与人生,品读柴尔德的斗争与沉默、希望与绝望,并从侧面理解史前史研究与考古学在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与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对 19世纪考古学具有重要转向意义的考古学人,一生特立独行的柴尔德,为后世留下众多难解之谜:他反一战征兵、反法西斯、反核冷战、反麦卡锡主义,最后魂断蓝山——政治,何以成为这位考古学家想抽身逃离又挥之不去的梦魇?本书是一部以 20 世纪大事件为线索,从社会政治史的角度破解“柴尔德之谜”的传记。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了解柴尔德的考古学成就,也有助于重审他生活的时代,特别是 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旋涡中的遭际与抉择。


展开
精彩书摘

章节一:

维尔·戈登·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1892—1957),生于澳大利亚,是二十世纪中叶欧洲最重要的史前学家。他一生功业触动了很多人,革新了对人类过去的研究。他出版的五部著作——《欧洲文明的曙光》(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1925)、《雅利安人》(The Aryans 1926)、《远古东方》(The Most Ancient East 1928)、《史前多瑙河》(The Danube in Prehistory 1929)和《青铜年代》(The Bronze Age1930)——风靡考古学界,在一些年内奠定了他作为史前学家的学术声誉。柴尔德无疑对史前学科的建立起到了开创作用,然而在其身后,其对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贡献却被认为与当代考古学研究基本无关。所幸过去十年间,至少有三部长篇专著和二十几篇文章发表,试图探讨其对考古学方法和理论的贡献。鲁思·特林厄姆(Ruth Tringham)将这些与柴尔德有关的专著和文章总结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柴尔德运动”,这表明对这门学科史的书写方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具体而言,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正在从辉格式历史转向语境式研究,后者试图将开创性的人物和理论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予以考察。乔治·斯多金(George Stocking)和布鲁斯·特里格(Bruce Trigger)尤其呼吁对考古学进行批判性史撰研究,并在尽可能全面的背景中揭示有关过去的细节。考古学史拓宽和发展的结果是,它不仅包含对伟大个人和关键事件的叙述,还包含并整合了经济史、社会史和知识史,也为本书提供了一个基本背景。这是因为学界尽管对柴尔德的学术研究很感兴趣,却还没有一位作者对柴尔德的考古学方法和理论的影响做过全面阐释,也没有一位学者充分揭示过当代事件影响柴尔德工作的程度。

承认彼时的社会政治事件影响了诸如柴尔德这样学者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需要的不仅是阅读柴尔德的全部著作,还要基于新的信息来源对其人生所处的背景进行描述。这些新信息包括同代人的回忆录和书信,柴尔德本人的书评、短文和写给报纸的信,以及个人访谈。我将从以上资料出发,对柴尔德的智识和政治发展做出富有社会学意义的分析。

 

章节二:

柴尔德的相貌一定让人无法忽视。据相识者说,他的长相充其量是普通,毋宁说是丑陋——大多数人认为他长得相当丑。他是个红脸膛,戴厚眼镜,总是叼烟斗。且因幼时罹患小儿麻痹,他的体态异于常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穿一件一战剩余的油布大衣,搭配短裤、步行靴和宽边帽。他甚至和澳大利亚工党政治家赫伯特·伊瓦特(Herbert Evatt)打赌,看谁能把一条差不多的裤子穿得更久。柴尔德赢了,他穿了二十五年。

柴尔德显然是个一流的怪人。在古板保守、常规着装是大衣、燕尾服和学院长袍的爱丁堡大学,他参加大学评议会和教师会议时却穿得最邋遢不过,因此惊骇了校方。旅行时他总是坐头等舱,住最好的旅馆,在最好的饭店就餐,还去伦敦的雅典娜俱乐部和上流社会打桥牌,然而他又似乎乐于让那些有保守倾向者感到不适。例如,他非常显眼地把英国共产党的党报《工人日报》(Daily Worker)带到各类考古学会议上。又如,离开东欧时,他丢弃了个人所有衣物,却用旅馆枕头塞满了两个巨大的旅行箱,因此激怒了海关官员,不仅搜查了他,还搜查了他所有的同行者,特别是他保守的考古学同事斯图尔特·皮戈特(Stuart Piggott)、克里斯托弗·霍克斯(Christopher Hawkes)和格雷厄姆·克拉克(Grahame Clark)。然而,和其他怪人不同的是,柴尔德绝非不擅社交。相反,他有一个广阔的同事网,且终其一生都在和这些人共事。此外,他为人虽然疏离,却也有着积极的社交生活。他常去剧院看戏,喜欢开美国大轿车,还从不费心把方向盘挪到左边。那些不幸坐过他车的人都清楚记得他是个可怕的司机,都好奇他是如何才避免了严重的交通事故。


展开
目录

01 导言:理论探讨与文献综述

02 政治激进主义、迫害与煽动

03 考古发端

04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05 赤 潮

06 考古学中的政治

07 柴尔德的学术在考古学史上的重要性

柴尔德著作书目

次级参考书目

所用档案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