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著名地质学家韩德馨院士在战火纷飞中求学、成长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一名青年如何在国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并奠定日后成为院士的基础。记述了他在战乱动荡、外敌入侵的年代,由家乡如皋到南京中大实校,又由重庆到昆明西南联大,再到出国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往事,其中又以西南联大为重点。
这不仅是一本个人传记,更是对西南联大师生这一光辉群体历史记忆的追寻。本书收录的韩德馨院士与30多位师长、60多位同学的交往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南联大的全景,对西南联大校史做了真实的补充。
院士也曾挂过科
在联大,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要求都很严格,是不允许有违纪行为的。我当时年轻,初进大学时就犯过错,却是图书馆帮了我大忙。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教我们化学的有三位教授,杨石先、钱思亮、孙承锷,他们都是早期留美学习的化学专家,各有专长。我被分在杨石先先生的班上,他讲课清楚,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我喜欢他的课(复员后,杨先生曾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南开大学理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校长)。当时听同学讲,另外几位先生的课讲得如何如何好,就好奇,也去听听其他先生的课,因此旷了几节课。然后,我又照常回来继续听杨先生的课,几次考试成绩都不错,我也就心安理得。后来才知道,杨先生非常认真,对每个学生的迟到、缺席都非常清楚。学期终了,化学课没得到通过,这才恍然大悟。根据联大规定,必修课没通过不能补考,只能重修。我被分在高崇熙教授的班上重修,高先生研究分析化学,十分严厉,他讲课是从来不带讲稿的。由于上次的教训,如果再通过不了,将不能毕业。我所以痛下决心,一有时间,就跑到图书馆,去阅读参考书,结果期中考试成绩不错,大考免试。因祸得福,通过这次学习,我扎扎实实地打好了化学基础,也为后来研究煤地球化学、矿床学铺平了道路。
这件缺课插曲,让父亲受到强烈触动,使父亲真正认识到课堂纪律的严肃性。以后,父亲在理学院期刊室勤工俭学当管理员,有更多机会接触理学院教授,更让杨石先教授记住了父亲。后来到了四年级的时候,父亲旁听潘光旦教授的社会学课程,一次碰巧遇到杨石先教授。他问起原因,父亲只得如实相告。杨石先教授通情达理,支持通才教育,他鼓励父亲如果时间安排允许,不如参加考试,取得学分。那时,周炳琳教授离校,正由杨石先教授代理教务长。为此,他还在父亲的注册卡上亲笔写下签注,以向后来经手人说明情况:
补修社会科学及格时,拟仍应给学分。杨石先
这件小事,却让父亲感受到杨石先教授向来严格要求、不苟言笑的严肃下,也有对学生隐隐关爱的温情鼓励。这使父亲后来同样进入教育领域后,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指导学生时,做到了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也实事求是、体谅学生。
同甘共苦跑警报
1939年4月8日,中国空军在昆明上空和入侵日本飞机进行过第一次空战,还击落日本飞机两架,但中国空军的力量还是太弱,根本不能阻挡日本飞机来袭。这年暑假,联大新校舍开始启用。新校舍就盖在城边上,北区后门外有曲靖通往安宁的铁路经过,跨过铁路就是布满坟堆的小土山,向后远去就是农田。
联大时期,警报一响,学校里的老师、学生就一起行动起来。这时,从城墙豁口跑出来的城里人,也扶老携幼陆续赶了过来。大家跑向联大后的小山上,在高高低低的坟堆和沟坎旁,找到藏身之处。所以,每当大西门城楼上挂起红灯笼,大家得到警报,就开始跑警报。虽然昆明城那么大,并不必然每次都会炸到身边,但没人赌它不炸,该躲还是照样要躲。于是联大师生们都会有条不紊地跑向学校后山上的藏身之处。这时,大家有的翻翻随手带来的书籍,有的凑在一起聊天。空间狭小,又让师生们常常挤作一处。虽说外面空气紧张,但拉近了师生距离,这时老师少了平时为师之尊的客气,多了些师生平等共处的温馨,还常常问问学生家常。
跑警报成为联大时期又一个师生同甘共苦的场合。往往大家坐下来不久,就可以看到日本飞机由远而近,成群结队地俯冲过来,呼啸着赶往城中狂轰滥炸。这些飞机每次总要兜圈子来几个回合,扔光了炸弹才走。有时,银灰色的飞机上,连飞行员的身影都能看到。日本飞机飞过,城里的爆炸声和升起的烟柱此起彼伏。由于当时我们自己力量太弱,在飞虎队到来之前,日本飞机猖狂之极,如入无人之境,好好的城市,一处处被破坏,没有跑出来的无辜百姓惨死在轰炸之下。这样的惨状,都是我亲眼见到的。
刚开始时,日本飞机只是偶尔来昆明一二次。1939年9月时,德军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飞机也加强了对昆明的轰炸袭击。为躲避轰炸,许多教授不得不携家带口远离城区,搬往乡下。随着广东、越南的出海口被相继切断,昆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和外界连接的战略枢纽,承接援华战略物资,重要性大为增加。到了1940年6月,法国向德国投降。不久,法越当局也向日本人投降。于是日本人切断了滇越铁路,并开始进驻越南北方机场。这样就大大缩短了飞来昆明的距离,使昆明暴露在更猛烈、更频繁的日本飞机轰炸之下。
上 篇 我要读书
第一章 家乡如皋
1 胡子爹爹
2 记忆中的范桥巷
3 襁褓丧母
4 家传的纺织手艺
5 寄名寺庙
6 小城戏园
7 我要读书
第二章 坎坷求学
1 初入学堂
2 如皋实验小学
3 踏足书海
4 如皋中学
5 如皋师范学校
6 参加童子军
第三章 升学南京
1 告别家乡
2 栖霞乡师与陶行知的教育实验
3 入读中央大学实验学校
4 中大实校的课程
5 两个惊喜
6 有心翻书
7 名人们的宣讲
8 遇见“大共产党”
第四章 战乱书声
1 “一二•九”在召唤
2 操枪习武的高中生
3 班级中的几位女同学
4 跟随学校西迁
5 在烽火中继续流亡
6 在炸弹声中毕业
7 民国的第一次大学联考
下 篇 这是联大
第五章 就读联大
1 远赴昆明
2 这是联大
3 “借台唱戏”
4 “茅屋大学”
5 修课点滴
6 联大图书馆
7 茶馆亦是书房
第六章 自有方圆
1 重视基础
2 强调通才
3 联大文史课
4 联大外语课
5 联大体育课
6 几位任课老师
7 缺课、挂科、补考那些事
第七章 学风洗礼
1 联大精神
2 女侠施剑翘,联大的旁听生们
3 几位大师,吴有训、沈从文与陈寅恪
4 热闹的演讲
5 洋教授与外国访客
6 联大的社团活动
7 地学系的引路名师
第八章 求学求生
1 昆明印象
2 跑警报
3 吃陈米
4 打工兼差
5 求医沈刚如先生
6 出野外
7 大学毕业了
第九章 乡间学校
1 南菁学校
2 校长、家长,云南的头面人物
3 几位同仁
4 同住岗头村的北大教授们
5 重返联大读研
6 流亡师生
7 日本人投降了
续 篇 走向远方
第十章 告别联大
1 “一二•一”运动与遇难同事
2 离开“白色恐怖”下的昆明
3 “一纸降书落芷江”
4 走近抗战后的桂林
5 跨过大洋看世界
6 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7 新中国首批归国留美学人
后 记
发扬联大精神!
——许渊冲,西南联合大学学生、中国翻译协会终身成就奖和国际翻译家联合会北极光奖获得者
我一辈子做文字工作,最喜欢终身不忘写作的人。韩震工作之余潜心写作,我十分尊敬。我希望你活到老写到老,把自己的收获都写出来。
——胡邦定,西南联合大学学生、原国家发改委物价局副局长、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这是关于一位历经磨难、自强不息、勇攀科学高峰,为祖国地质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院士,对其学习、生活往事的回忆道白,文风自然亲切,生活气息浓厚,阅来发人深省和感悟。
——胡以恕,昆明南菁学校学生、法律学者、朱德元帅云南讲武堂同班同学和友人胡瑛将军之子
韩德馨院士在旧中国动荡清贫的环境中成长,走过一条艰辛难忘的求学之路。书中贯穿的往事经历,既是个人的记忆,也是时代的缩影,可以帮助读者去了解相关的历史,并且得到有益的借鉴。
——严陆光,昆明南菁学校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