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审美意象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5381
  • 作      者:
    汪裕雄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审美意象学》把意象确定为审美经验的核心,审美心理的基元,来发掘它的审美涵义的。全书以此为中心,呈辐射展开:从概念演变入手,探索由“易象”经“乐象”到“意象”从而转换为审美范畴的流变过程;溯及审美起源,以审美意象的生成作为审美经验(意识)发生的标志;探索审美心理机制,视审美意象为动力心理与认知心理二部结构整合的结果;推及审美类型,划分并描述知觉性意象与想象性意象;对应于艺术品,把艺术品理解为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产品;最后,从审美交流过程,考察审美意象在创造者与欣赏者一种特殊心灵对话中的媒介作用。如此多向度、多层次的论述,组成的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审美意象学体系构架。这种宏观设计,在意象学的研究上,似尚无先例,显然是一次拓展与创新。
展开
精彩书摘
  审美的探寻,指向审美意象
  审美心理学,即审美经验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里,迅速复苏,兴盛,其进展是令人瞩目的。
  与此同时,美感经验研究在美学上的中心地位,也得到重新确认。这一点,从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观察,尤其令人欣慰。
  我国科学形态的美学,于20世纪初自国外引进,本来就是从审美经验的探讨起步的。王国维与梁启超,作为先驱者,以他们的美感理论——意境说和趣味说,为中国刚辟出的美学园地,披上了第一层新绿。朱光潜和宗白华继起拓荒,他们以中西交融的精神养料,浇灌出一批美学新花,使中国现代美学,获得了一个水准不低的起点。朱、宗二位的美学思想,综合着近代西方美学的成果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既和世界美学侧重审美经验研究的潮流相合拍,也和传统美学思想重感悟、重描述的特色相一致。因此,当年朱光潜致力于美感研究,宣称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美感经验,也因为顺理成章,很快就被中国读者接受了。
  中国美学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生了研究方向的重大转折。美学大讨论,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美论,即美的哲学基础的探讨上来。这场关于美学方法论基础的大讨论,涉及美学的对象范围、美的本质、美感诸多问题,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去全面地建设中国现代美学,它的积极影响,至今还在持续着、发挥着。然而也毋庸讳言,这场讨论也有它的偏颇和缺失,而且恰恰突出地存在于美感论问题的讨论之中。当时,确有一些同志忽视了哲学、心理学在学科理论层次上的区别,将一些前人的审美心理学成果,越过心理学层面,不恰当地提到哲学认识论高度给予简单否定,甚至对审美经验的现象描述,也被视为“唯心主义”而判为谬误。对“距离说”、“移情说”的讨论,都出现过类似情况。学科层次的混淆,带来语义上、思想上的双重缠绕,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严重阻滞了美感论的研究。而这些混乱现象还没有来得及从根本上澄清,就来了个“文化大革命”,连大讨论本身也被迫中断。
  这样,当七八十年代之交,人们着手恢复美学学科的时候,就不能不面对美感研究异常落后的严峻事实。因为这一领域所留下的,不只是十年的中断和空白,而是几乎长达三十年的中断和空白。在这三十年中,除有极个别同志还在苦心耕耘以外,整个美感园地,真荒芜得可以。
  历史的反思和西方美学新潮的引进,都在催动美感领域追赶的步伐。为什么西方近百年来的美学,一直在着重探讨审美经验?为什么国内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探讨,陷于徘徊状态,陷于“磨道式”的争论而难以突破?历史在启示我们:加强美感的研究,对美学整个学科,实在具有牵动全局的意义。于是早年朱光潜的主张,越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阻隔,又在中国美学园地的上空回响:美学应以审美经验的研究为中心!
  其实,美感研究在美学上的中心地位,并不是美学家所能任意赋予的,这是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自行规定的。
  审美活动是由审美对象为一方,以具有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为一方所结成的现实的对象性活动。联结主客体双方的纽带,不是别的,正是审美经验。审美的主客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适应,对象引发主体的自由感受,主体以情感态度对对象的美作出判断,这便是审美活动的实质。没有美感,任何现实的审美活动都不能成立。很明显,只有抓住美感这个环节,才能深入地考察对象与主体两头及其相互关系,才能考察审美活动的全般。
  你想考察审美对象吗?那么,请首先去分析美感吧。因为审美对象不等于事物的物理实体,而是附丽于物理实体的特殊属性。有多少曾经被公认为美的事物,它在后世的物理实体并没有变,却丧失了它的审美属性,已不复成其美的事物了啊!《西厢记》中的张君瑞,是那样沉醉于崔莺莺的一双小脚,以为它“价值百镒之金”,为之魂牵梦绕,还由衷咏叹:“动人处弓鞋风头窄。”试问尔今,又有谁再奉小脚为美?少女们“小脚一双,眼泪两缸”的辛酸遭遇,早同封建社会一起,从历史上消逝了。
  审美属性,用通常的认知态度或实用态度,是难以接近,难以发现的,只有当人处于自觉的审美态度之中,即以专注的、观赏的眼光去审辨事物的外观时,才能充分感受美,体味美。一物当前,如果不是真正令人倾心相爱,令人由衷感动,令人对其外观流连不已,你又怎么能证实它美与不美?靠推理?靠数据?靠科学测定?似乎一概无能为力。美的确证途径只有一个:即通过美感。
  美感虽不等于美,但美作为对象的特殊属性,却只有透过美感或美感分析才能把握。
  美感是一种动情状态,美感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甚至对象也似乎浸染着浓厚的情绪色彩,这使它明显地区别于认识活动,区别于人的理智感——作为人认识活动的动力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它们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喜悦之情。因为不论人们追求真理的冲动有多么强烈,但在认识过程,这种情绪冲动还得抑制下来,而去作冷静的观察,连贯的思考。美感与理智感的这一区别是众所公认的,也是容易理解的。既然如此,事物的审美属性就必有令人动情的特征。从哲学角度去规定、论证美的本质时,就不能将这个特征置之于不顾。那种以为美的本质可以离开人和人类社会而独立自在,以为事物的审美属性似乎也和事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属性一样,对人而言是了无干连的看法,尽管理论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却无法避免来自美感本身的强有力的反驳。由此看来,美感论虽然只是美学的一个局部,并不能取代全部美学,但却又是全部美学的重要入口和中心地带。美感研究在美学上的重要地位,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美学理论的应用角度得到证实。
  美学和艺术批评关系极为密切。别林斯基把批评称为“运动中的美学”,西方也常有人将美学称作“元批评学”,把它当作为艺术批评提供概念系统、原理原则的“理论后的理论”。批评以欣赏为基础,艺术是美感的物态化形式,批评的原则,正深藏在对美感的独特理解之中。当今世界流行的各式各样批评原则,无不有各自的美感理论作出发点,无论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形式主义批评……一概如此。
    ……
展开
目录
导论审美的探寻,指向审美意象
第一章  审美意象--审美心理的基元
一、何谓审美意象
二、审关意象的主要特征
三、“象”为中心的传统美学
四、审美意象对审美心理的基元意义

第二章  审美意象的历史生成
一、从目的表象到审美意象
二、神话世界与“原始意象”
三、从神话世界到艺术世界:审美意象的诞生

第三章  审美意象的个体生成
一、个体美感发生的心理学原则
二、审美意象个体生成的一般描述
三、审美发生领域个体对群体的“复演”:积淀与超越

第四章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意象
一、审美心理结构论的提出
二、审美态度与审美之“T”
三、深层动力结构
四、表层操作结构
五、审美意象--审美心理二部结构之整合成果
……
第五章  审美意象的两大类型
第六章  一部艺术品,就是一个完整的意象体系
第七章  审美意象及其体系与审美心理交流
第八章  余论:审美心理研究的“哲学一心理学”方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