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以及美的反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508153
  • 作      者:
    (德)康德著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康德美学是西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一个顶峰,一个制高点,也可以说是学习和研究美学、美学史和文艺学的人必经的一个炼狱。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于他对人类学问题的思考之中——人类学是康德美学的发源地,也是其最后的归宿。这也提醒我们,在人类学范围内,从人类学入手,以人的本质规定为根基,才有希望弄清审美问题。
  200年前,为了让理想照进现实,康德提出必须对上帝加以悬设。100年前,尼采说上帝死了。今天,在骨感的现实与丰满的理想之间,在自我欺骗的谎言被拆穿之际,再来读一读康德哲学,我们会发现:两百多年之后,我们与康德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那就是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和被技术所破坏的自然,人类精神的价值如何重建?

展开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1804.2.12),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对现代欧洲具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其所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被称为“三大批判”,分别探讨了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构成一个完整的康德哲学体系。
  曹俊峰,1939年生于黑龙江延寿县。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师从蒋孔阳学习西方美学。后于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工作,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康德美学引论》、《元美学导论》,参与撰写《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主编)第四卷,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美,以及美的反思:康德美学全集》汇集了康德美学的全部著述。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译者曹俊峰出自蒋孔阳先生门下,毕生研究康德美学,德文造诣颇深,兼通俄文、英文,他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的20卷本《康德全集》编译此书,并参照俄文及英文本,做了大量译注工作,保证了译本的准确性、学术性与权威性,使此书成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学资料最为齐备的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又一轮思想解放,国内出现了一个势头不算很小的“文艺复兴”,一度凋零沉寂的文学艺术、人文学说和各门科学都从蛰伏中醒来,重新走上人类理性付出巨大的艰辛、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开辟出来的,甚至宗教裁判所和火刑柱都难以阻断的文化之路,而文化正是人类乃至全部存在的终极目的(康德如是说)。在这股至今仍方兴未艾的潮流中,康德的美学学说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康德美学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当然是在学苑中),同时也逐渐显露出以往不曾被人注意的问题:这方面的材料奇缺。在康德的故国,这位生前淡泊寡欲,死后却并不寂寞的哲人的著作差不多每年都在重印或出版新的版本,而研究康德其人其说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其数量可谓汗牛充栋。这个被海涅称为“既没有生活,又没有历史”的人物死后,有关他的生活和历史的著作实在是让人兴叹。著名学者卡尔?福尔伦德所著《康德生平与著作》(Kant. Der Mann und das Werk)一书后面所附的一份“康德传记书目”所收就有483种之多,而这显然也不是“康德传记资料大全”。至于康德美学,也不断有新的研究著作问世,其深入和细致的程度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不仅有“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美学的体系”、“康德美学思想的形成”之类总体性的研究,而且举凡“无利害关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想象力”、“自由游戏”、“鉴赏判断”、“共通感”、“崇高”等重要概念都分别有专门的研究著作。返观我国,不仅研究性的著作凤毛麟角,就是康德本人的美学论述也没有完全介绍过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基本建设的缺陷之一。尤其是在当今胡塞尔、海德格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人的著作已大量翻译出版的背景下,这种情况就更显得突出。改变这一状况,需要许多人长期不懈的辛勤劳作,决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但一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一滴地做起来,恐怕也不是毫无意义的。本着这种想法,就编译了这部译文集。
  这个集子收入的内容,大体上就是康德美学论著的全部。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这里首先要对每一部分的基本情况分别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Beobachtungen über das Gefühl des Sch?nen und des Erhabenen,以下简称《观察》)
  这是康德的第一部美学著作,写于1763年,出版于1764年。撰写这部著作时,批判哲学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形成,康德还处于所谓“前批判期”,所以这部著作只是对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描述,其意全不在探索审美的先天原理,几乎没有形而上学的气味。正因为如此,这部著作才称“观察”,而不称“批判”或“论”。这个差别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它体现了康德前批判期美学与批判期美学的重大差异。这部著作译自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2卷,有些地方参照了B?ф?Acμyc的俄译本。
  二、《〈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Reflexionen zur“Beobachtung über das Gefühl das Sch?nen und das Erhabenen”,以下简称《观察》反思录)
  《观察》正文出版于1764年1月,康德保存了一本自用书。从1764年1月到1765年秋天康德在重读这本书时随手在边页和插入的白纸上写下了许多思考片断。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20卷刊印这些片断时称它们为“注释”(Bemerkungen),现在的研究者一般都称为“随想”(Nebengedanken)。考虑到这些片断只是重读《观察》时产生的一些想法,并不是对某些词句、概念的解释,有些甚至与《观察》的内容毫不相干,称为注释并不很恰当,改称“反思录”或许更好一些。至于“反思录”的内容,有的是对《观察》内容的复述、补充、扩展,有的是新材料和例证,有的是相关书籍的摘录,有的则是天马行空式的联想,特别是有关人、人性、两性特征和关系方面的思考,其范围极为广泛。在形式上,各个片断极为自由,有的是完整的一大段,有的是一小段,有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是一个词组,有的则只是一个词或一个人名。为便于理解,译者尽力加一些注释,但因康德所用的资料大多是18世纪中叶以前的拉丁文和法文书籍,国内极难觅得,再加上译者孤陋寡闻,力不从心,很难使读者满意。“反思录”的顺序与《观察》正文内容的顺序相对应,阅读时可互相参照。这一部分译自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20卷。
  三、《实用人类学》(Ant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节选)
  这部著作的形成前后经历了25年的时间。康德于1755年在哥尼斯堡大学担任编外讲师,同年就开始讲授形而上学。康德讲授这门课程所用的教本是鲍姆加登的《形而上学》一书。他在讲授过程中,不断补充新材料和新见解,有些章节便逐渐扩充,特别是“经验心理学”那一章。到1765—1766年冬季学期,康德所讲的“经验心理学”的内容和格局已经与鲍氏有很大的不同,逐渐变成关于人的专门学科。于是康德就在1772—1773年冬季学期把这一部分独立出来,并且放弃了“经验心理学”这个名称,改称“人类学”。从这时起,康德每一年都要讲授“人类学”,到了1798年,在他终止讲课之后,才把多年的讲稿整理出版,名为《实用人类学》。本书节选的是这部著作第一部第二卷,标题是“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内容都与审美有关。这是最早从人类学角度讨论审美问题的历史文献,其中既有对审美经验的直观描述,也有对先验原理的探讨,表现出由非批判的美学向批判的美学过渡的特征。这一部分译自汉堡费利克斯?迈诺尔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实用人类学》德文单行本。
  四、《“人类学”反思录》(Reflexionen zur Antropologie)
  《“人类学”反思录》之名是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15卷编辑艾立希?阿迪克斯(Erich Adickes)所拟,内容是康德在讲述人类学的25年里写下的讲述大纲、备忘录、补充材料、思考片断等。当时《实用人类学》尚未出版,所以不称“《实用人类学》反思录”,而只称《“人类学”反思录》。这里译出的是康德于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关于美感的反思录,与前面所译的《实用人类学》第一部第二卷“论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60—72节)相对应。为了眉目清晰、便于掌握和引用,《康德全集》的编者在整理和刊印这些材料时采用了统一的编号,以下译文中每段译文前面的数字就是这种编号,有关美感的反思录从第618条开始到996条止,共378条(《康德全集》第15卷265—440页)。关于这些内容,前面提到的艾立希?阿迪克斯在《康德全集》第15卷序言中说,它们“为此前几乎完全幽暗的领域投下了一束最明亮的光线:新材料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康德的美学观点如何形成的最重要的信息”。从其内容看,这些材料也确实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这一部分译自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15卷。
  五、《逻辑学》反思录(Reflexionen zur Logik)
  康德从1765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逻辑学28次,直到90年代才结束,他所用的教本是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迈耶尔(Georg Friedrich Meier,?—1777)的《理性学简编》(Auszug aus der Vernunftlehre,Halle bei Gebauer,1752),但在讲授过程中他经常自由发挥,加入自己的观点。同时他还按自己的习惯在讲课之前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条和迈耶尔《理性学节选》的边页上,经过多年积累,这些片断就有了相当的数量。另外,当时听讲学生的笔记中也留下不少康德口头讲述的意见。后来,这些材料被一并收入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16卷,并被冠以“《逻辑学》反思录”的总标题,每个片断前面也都有与《“人类学”反思录》相衔接的编号。《逻辑学》反思录中,从第1747条到第1934条这187个片断前面有一个标题:“认识的逻辑完善性和审美的完善性”(其中“审美的asthetische”一词也含有“感性的”之义,在不同的片断中有时表示“审美的”,有时表示“感性的”),都与鉴赏判断即审美有关,是康德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是讨论逻辑完善性的,因其与讨论审美完善性的片断是一个整体,又可与审美的完善性作对比,故亦一并译出。
  六、《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Erste Einleitung in die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这个导论是康德在写作《判断力批判》正文之前先行撰写的。其主要目的是想详细地交待一下前两个“批判”之间为何出现了一条“鸿沟”以及为填平这条“鸿沟”必须有第三个“批判”的情由,同时也概括地提出了反思判断力的基本原理,但《判断力批判》的正文写好之后,康德发现原来的导论篇幅太长了,把它放在正文之前有头重脚轻之感,于是他又重新写了一篇,把原有篇幅压缩了一半。后写的这一篇被学术界称为“第二导论”,就是现行《判断力批判》所用的那一篇。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这个导论与“第二导论”在内容上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有关目的、合目的性、终极目的等等的论述要更详尽、更透彻。“第一导论”最初由当时的哲学硕士贝克(Johanny Sigismund Beck)于1793年出版过一个改写本,后来又印行过三个不同的改写本,直到1914年才由恩斯特?卡西尔(Emst cassirer)在他所编辑的《康德全集》中按康德手稿全文刊印,这里的中译文是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20卷所载原文译出。
  七、《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
  这是康德批判期为弥合前两个批判的鸿沟而撰写的一部美学和目的论著作,是三大批判的最后一部。这部著作完成于1789年,出版于1790年。这一部分译自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五卷,同时还参考了James Meredith的英译本和B?ф?Acμyc的俄译本。三种版本中,德文本出自康德本人之手,当然最具权威性,但也最为难读。俄译本较为简明,有时还走捷径。英译本有些地方实际上是解释性的翻译,有时隐含的逻辑语义也被表述出来,有时甚至添加了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有时还把直陈句改为设问句,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步步作答,这样就化解了康德式的长句,有助于理解。因此,这次翻译有些地方参照了英译本。这里必须一提的是,《判断力批判》已有宗白华先生和韦卓民先生的中译本,这个译本重印多次,在国内流传很广,其中很多术语如“鉴赏”、“共通感”等的译法已为学界所接受,这次翻译就没有另选新词,以减少读者的疑惑。在此,理应对已故的两位前辈表示感激之情。据说台湾也有一个中译本问世,笔者未及见到。现在三个中译本并行,可以互相参照,对于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当是有益的。
  翻译方面,让译者最为头痛的是长句子。康德文风的晦涩是世界闻名的,他最喜欢用长句,有的一大段只有一个句号,其中一个从句套着另一个从句,连环钩索,形成了德国人所说的绦虫句。康德在世的时候,有的朋友读了《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就抱怨手指头不够用,因为阅读这部书时,由于从句太多,必须用一根指头按住一个从句才不致顾此失彼,但终因指头只有十个,结果指已尽而句未穷,真是无计奈何。这位朋友甚至声称,再读下去就要发疯了。这样的句子翻译起来自然绝非易事。中文里没有德语里面那样的结构连接词,如保存原文的句式,势必在一个中心词前面叠加许多“的”字结构,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如不十分留神,就会弄不清来龙去脉,句义也就模糊不清;如把句子拆开,分解为一个解释另一个的短句,则语气尽失,难以保存原文的气势。译者采取的办法是能拆即拆,不好拆的就只得译成长句,为了缓解一串“的”字结构的单调沉闷,有时在中间加一“之”字,还不知是否得当。
  为使读者便于阅读理解,除了知识性的注释之外,译者还根据个人的理解加了一些解释性的注释,这些都是一己之见,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译事艰难,不可小觑。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亲身体会到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的况味,有时为了一词一句的稳妥恰当,竟致苦思半日,不觉日暑之渐移。译者虽然尽了力,但因为外语水平和中文造诣都很有限,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直接促成这部译文集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马新国教授。马先生对康德美学素有研究,成绩卓著,著有《康德美学研究》一书,受到国内学界的好评。马先生认为《判断力批判》应重译,经人介绍,他找到了译者,译者以为与其重译一部《判断力批判》,莫如把康德的所有美学论著编成一个集子介绍过来,这样可以使广大读者对康德美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马先生与社中同仁同意了译者的计划,在他们的支持下,这部译文集才得以问世。在此谨对马先生及北师大出版社表示深深的谢意。另外,北京大学哲学系李醒尘教授看过部分译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谨此一并致谢。

  ……

展开
目录

再版序
译者前言
序言:为什么要重译出版康德美学著作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
第一章 关于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对象
第二章 关于人的崇高和美的特性
第三章 关于男人和女人在崇高和美上的区别
第四章 关于分别建立在崇高感和美感之上的民族特性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
实用人类学(节选)
“ 人类学”反思录
论美感
关于鉴赏
“ 逻辑学”反思录
《 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
判断力批判
序言
导论
上卷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 审美判断力的分析
第二部分 审美判断力的辨证论
下卷 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
第二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的辨证论
附录:目的论的判断力的方法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