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2029
  • 作      者:
    贺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贺来,1969年7月生,湖南人。1996年在吉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起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2004年起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从事学术访问。被聘为2008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曾出版《乌托邦精神的现实生活世界根基》、《宽容意识》、《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辩证法与实践理性》、《“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等学术专著,在40多家有影响的刊物发表论文130多篇,一部专著入选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吉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0多次。
展开
内容介绍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主要内容包括:努力推动哲学观念的深入变革;当代哲学的思想成果与重大进展;三大独断论的摒弃:当代哲学根本性的理论进“奥斯维辛”与现代哲学——考察现代哲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论真理的社会生活本性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本来是“个人化”、“特殊性”的“我”的观点,却以超个人的、普遍性的“真理”面目出现,这无疑是一个内在的悖论。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哲学家们似乎对这一悖论视而不见,他们宁愿把“我”深深地隐藏起来,沉浸于把“特殊”的东西“普遍化”的独断性迷梦之中。在哲学史上,尼采、马克思是较早地对这种独断性进行深刻批判的思想家。尼采把这种独断论的迷梦诊断为恐惧和怨恨的表现,他试图通过价值的重估,让哲学从那普遍化的“绝对真理世界”回归到个体化的生命创造,马克思则用“意识形态”来概括这一独断论的迷梦,他为“意识形态”规定了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把特殊的东西说成是普遍的东西”,二是“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统治的东西”。前者表明,哲学家们所说的“普遍真理”其实是“特殊真理”,后者表明,哲学把特殊的东西普遍化,深层表现的是哲学家对于“话语权力”的野心。由尼采、马克思所肇始的对“哲学家的假面具”的揭露成为整个现代哲学的一场重大的哲学的自我启蒙运动,弗洛伊德、伯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杜威、福柯、德里达、哈贝马斯、利奥塔、罗蒂等人即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他们的努力下,“哲学家的假面具”已经逐渐成为“皇帝的新装”而失去了往昔的威严。人们逐渐认识到:“发现论的真理观”与其说是以真理为依据,不如说是以迷信为依据的,它对永恒在场的、固定的、自在自因的真理的执著,其实是建立在非反思的教条的基础上的。
  揭露“哲学家的假面具”,颠覆“发现论的真理观”,是为了实现“真理观”的转变,替代这种“发现论的真理观”的就是“创造论的真理观”。
  ……
展开
目录
努力推动哲学观念的深入变革(代序)
第一编 当代哲学的思想成果与重大进展
三大独断论的摒弃:当代哲学根本性的理论进展
“奥斯维辛”与现代哲学
——考察现代哲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论真理的社会生活本性
自由观:从“形而上学现代性”到“后形而上学现代性”
边界分析与批判:当代哲学重要的工作方式
“边界意识”:当代哲学“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

第二编 哲学的自我理解和当代合理存在方式
哲学的“中道”与思想风险的规避
哲学是人幸福生活的仆人
哲学的“民主化”趋向:理解现代哲学精神的重要维度
超越“现实”的“现实关怀
——马克思哲学如何理解和关注现实
“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
启蒙精神与哲学的当代合法性
确立“哲学创作”与“哲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关系
——对哲学发展中一个前提性问题的思考

第三编 形而上学问题的当代反思
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及其限度
——从“生命现象”的视角看
形而上学“元意识”:一种需要反思的哲学意识
“形而上学批判”与“形上维度的拯救
——论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关系的两个基本向度
“形而上学终结”之后的哲学主题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
“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

第四编 辩证法理论的范式转换与合理形态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个需要重新反省的哲学“对子”
辩证法研究的两种出发点
辩证法与实践理性
辩证法与现代性课题
辩证法的命运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后形而上学”视域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
……
第五编 价值困境的哲学理解与价值规范基础的探寻
第六编 马克思哲学的观念变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